![]()
厨房里,刘大妈正熟练地给晚饭加酱油,不觉间,瓶里的酱油已用了一半多。她总觉得,酱油提味增香,再多也没关系。但半年后的一次社区体检,她的血脂、血压都高出了警戒线。
医生看着她的化验单皱了眉头:“你的口味是不是太重?有些酱油可不是那么简单。”
看似不起眼的调味品,真的能让血管变堵吗?难道酱油,特别是某些“常吃”的种类,就是健康隐患?是不是所有酱油都一样?吃多少真的和血管健康息息相关吗?
![]()
酱油用来提味增鲜,几乎是每个家庭无法替代的调料,但你可曾留意过,瓶身上的成分表?有研究显示,中国人在调味品中摄入的钠,约占总钠摄入量的45%以上,而酱油又是“钠盐大户”。
医生提醒:部分酱油种类,长期大量食用,的确可能使血管变硬、变堵,甚至影响血压、心脑血管系统。
我们常见的几类酱油,分为生抽、老抽、低盐酱油等,但市面还有一种被许多人忽略的“增鲜味型酱油”“高钠高糖酱油”“加味色素酱油”。
![]()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营养科检测,这三类酱油有以下特点:
增鲜型酱油通常加入大量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味精)和核苷酸,钠含量每100ml可高达7200-9400mg,比传统酱油还高30%—50%。
长期进食后,不仅导致高钠血症、诱发高血压,还增加水肿及血管负担。尤其爱吃咸味、重口味人群,更易受影响。
高糖型酱油则为口感甜滑,加入了不少白砂糖和果葡糖浆。每100ml含糖量可达18-24g,等于约4-6块方糖。
糖分摄入过量可刺激胰岛素分泌,促进入血脂升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硬化发生。
加色素酱油,即部分低档、调和酱油,为使颜色深重、口感“接近老抽”,大量添加焦糖色素(4~6类)、防腐剂等物质。
![]()
焦糖色长期大量摄入,已被多项动物实验证实或对血管弹性有负面影响,更有文献提示可能增加某些癌症风险。
医生们普遍观点为:过度食用高钠、高糖及添加剂多的酱油,确实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变堵”的风险。
2022年《中华临床营养杂志》一项针对2452名中老年人的大型研究发现:每日摄入高钠调味品人群,高血压及血脂异常发生率提升约21.5%。而血管“变堵”,正是血压、血脂升高长期作用的终极后果。
除了成分,酱油的使用方式同样关键。“蘸菜、生拌菜直接倒酱油”,会导致钠盐摄入大大超标。
大多数中老年人,每餐只需5ml(约一小勺)酱油即可满足基础味觉需求,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做菜就是随手一大泼,加倍危险。
![]()
有些人可能问:少量吃是不是无所谓?如果我换低盐酱油,就是健康的吗?
其实,低盐酱油只是相对钠含量略低,长期大量食用也会累计超标,不能掉以轻心。更要警惕的是,有些“健康噱头”的酱油其实只是“换个说法”,本质仍是高钠高添加。
如果你正在大量使用以上三类酱油,建议尽快调整。
首选传统生抽、老抽,避免购买配料表过长、添加剂过多的“花式酱油”。选购时,优先选择国标认证、无添加的产品。
学会合理限量:每餐所有调味品加起来的钠摄入不得超过2000mg(约一小勺盐),酱油最多只用1小勺。习惯后逐步减量,保证菜品清淡原味。
![]()
多用天然食材增强风味:如葱姜蒜、柠檬汁、香醋替代部分酱油,既增味道又低钠低糖。
注意清洗与加工:生拌、蘸食酱油尤其易超标,建议烹饪过程中提前下酱油,减少最后直接“沾蘸”。
定期检测自身血压、血脂指标,有家族病史或中老年人更应注意每半年复查,及时了解身体反应。
从医学角度来看,酱油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用量与选择。
![]()
合理适度不必过度恐慌,但长期偏爱高钠高糖酱油、味重之人口味难改的话,血管健康的风险的确会悄然上升。
“血管就像家里的自来水管,用得久了,内壁沉积多了自然不畅通。
钠盐、糖分就像水里的‘杂质’,时间一长,容易在血管一点点存下‘垃圾’。”一位临床营养医生的比喻,道出其中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