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还没上初中,就老听人说“中考要分流”“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
![]()
一进初中,又冒出一堆新名词:“1+3”项目、“0.5+3”直升……听说不少参加这些项目的孩子,初二就开始学高中内容了。
虽然教育部早就提醒过:初中是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
可现实呢?孩子刚进初中,就被卷进“刷题—考试—排名”的循环里,连问个“为什么”都成了奢侈。好奇心被压住了,思考能力也被题海淹没了。
![]()
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高中化”的风气,不光往下压到初中,还往上蔓延到了大学。
现在很多大学管得比高中还严:上课要打卡、晚归得报备、上课手机得装进袋子里,甚至还有辅导员建家长群,天天通报出勤情况。课程排得满满当当,学生像高中生一样被“圈养”着。
有些学校把考研率当命根子,大三大四直接变成“高三复读班”,除了背书刷题,哪还有时间想想“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完全背离了大学的本意。
教育部早就发过文件,说本科教育要“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鼓励探究式学习,反对“满堂灌”和“唯分数论”。大学本该是思想自由、人格独立的地方,不是高中的延长线。
问题出在哪?说到底,是整个教育被一套单一的评价标准绑架了:中考看分数,高考看排名,大学看就业率和考研率。学校只能“对表答题”,家长只能“跟着节奏跑”,孩子呢?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
作为家长,我们可能改变不了大环境,但在家里,至少可以守住几条底线:
别张口就问“考了多少分”,多问问孩子“今天开心吗”“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明白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提前学高中内容,而是养成好习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
支持孩子去运动、去阅读、去干点家务。这些看似“没用”的事,恰恰是他们未来面对不确定世界的真正底气。
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决定孩子能走多远的,从来不是起跑快慢,而是有没有内驱力、判断力和抗压能力。而这些,只有在被信任、有空间、也有边界的环境里,才能慢慢长出来。
初中不该是“小高中”,大学也不该是“大高中”。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它不可替代的意义。只有尊重孩子的节奏,教育才能回到“育人”这个初心上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