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的伦敦政经学院演讲台上,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一番表态引发全球舆论震荡。这位以精准拿捏地缘平衡著称的东南亚领导人公开表示,印度凭借仅28岁的人口中位数年龄,有望在未来数十年内实现对中国的超越,甚至直言这一人口结构优势是"21世纪最宝贵的战略资产"。这番言论迅速被西方媒体解读为"东南亚转向印度"的信号,印度舆论更是将其视作国际社会对自身崛起的"官方背书"。
但只要稍微梳理新加坡近期的外交与军事动作,就能发现这绝非简单的实力预判。就在李显龙伦敦发声前一个月,新加坡国防部刚刚宣布2025年将与印度开展11次联合军演,频次较去年翻倍,内容涵盖反潜、两栖登陆等高阶科目。
![]()
同一时间段,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仍在为美军濒海战斗舰提供常态化补给,美军P-8A反潜机依旧从这里起飞执行南海侦察任务。更值得玩味的是,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该国对中国的转口贸易额占比仍高达31%,马六甲海峡每天通行的船舶中,超六成目的地或出发地是中国港口。
所谓的"人口优势论"本身就经不起推敲。印度当前15-64岁劳动人口占比67%,中位数年龄28岁,纸面数据确实比中国的38岁亮眼得多,但军事与经济竞争从来不是比谁的年轻人更多。印度官方数据显示,其成年人文盲率仍高达24%,72.1%的识字率意味着近三亿劳动人口不具备基础技能,这与中国96.4%的识字率形成刺眼对比。
军事领域的差距更直白,印度2025年750亿美元军费看似可观,却有超过60%要用于外购装备,国产"光辉"战机研发四十年仍未形成全面战斗力,"维克兰特号"航母服役三年还在解决舰载机适配问题。反观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30%的工业基础,能支撑起航母、隐形战机的自主量产,这种体系化能力绝非单纯的人口数量能弥补。
新加坡真正的算盘,藏在其"小国生存学"的基因里。作为马六甲海峡的守门人,这个城市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依赖航道安全与区域平衡。2025年10月中美船舶关税争端导致新加坡港口三天吞吐量下降12%的教训,让其更深刻意识到被单一力量主导的风险。力挺印度,本质是想把这个南亚大国推到区域平衡的另一端,就像其总理黄循财一边邀请印度海军巡逻马六甲,一边又批评美国对华关税破坏贸易秩序的操作一样,都是在为自己争取回旋空间。
![]()
这种平衡术在军事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新加坡允许美军使用樟宜基地,却从未加入任何针对中国的军事同盟;它与印度密集军演,却始终拒绝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选边站。李显龙在伦敦特意提及印度退出RCEP的代价,潜台词其实是劝说印度回归区域合作,只有让中印在经济与安全领域形成适度制衡,新加坡才能保住"过路费"收入和战略自主权。这与他父亲李光耀时代"永远站在最强者一边,但绝不依附于最强者"的策略一脉相承,只是换了更符合当下语境的表达。
印度舆论对李显龙的表态或许有些自作多情。新加坡从未忽视印度的短板,其智库东南亚研究所2025年报告明确指出,印度人口红利窗口期将在2032年结束,仅剩不到十年时间转化潜力,而40.8%的劳动参与率远低于中国的66.4%,女性劳动参与率更是只有22.5%。报告没说的是,军事现代化需要的是高素质技工、稳定的供应链和持续的研发投入,这些恰恰是印度的软肋——其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64%,连中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李显龙的伦敦演讲更像是一次精准的利益试探。对西方,他展现出"制衡中国"的姿态,巩固与美欧的合作;对印度,他给予战略肯定,换取其在区域安全中的配合;对中国,这则是一种间接提醒,表明新加坡需要看到更开放的区域合作姿态。这种话术里藏着小国的生存智慧,却也暴露了印度所谓"超越中国"论调的脆弱性。
![]()
军事与大国竞争的本质,从来不是年龄数字的比拼,而是发展质量的较量。印度若真信了"人口优势就能超中国"的说法,那才是犯了战略性错误。新加坡的表态听听就好,毕竟这个国家的行动早已说明一切——它既不会因为力挺印度就减少与中国的贸易,也不会因为依赖中国市场就疏远与美印的军事合作。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李显龙的演讲不过是枚精准抛出的探路石,而真正的答案,还藏在中印各自的发展轨迹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