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镇上防台风,我在点位上,明天联系您。”“今天手作村有些工作要处理,我稍晚些联系您。”半年内两次采访沈晓兰,她都是挤出时间接受采访。尽管如此,内容丰富、鲜活又扎实的回答,更显出她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消泾“手作村”的感情。
![]()
沈晓兰展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苏州消泾手工艺术村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晓兰是土生土长的阳澄湖镇人,家里经营着延续几代的青团生意。作为湘城青团制作技艺(沈周青团)的第四代传人,沈晓兰从小就熟悉如何将浆麦草的“青”通过层层工序揉进软糯面团里,传统制作技艺的神奇与考究使得她对各类传统手作技艺都十分喜爱。除青团外,她尤其钟情于中国传统印染工艺蓝印花布的那一抹蓝白之美。
苏州是中国传统印染工艺蓝印花布的发源地之一,机缘巧合下,沈晓兰结识蓝印花布国家级传承人吴元新,怀揣着对蓝印花布的喜爱和对传统手工的热爱,她拜师吴元新,从此走上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的道路。
“记忆中,我奶奶这一辈还有用蓝印花布做各种衣服、围裙等生活中常用的物件。自从拜吴老师为师后,我对蓝印花布就更着迷了,在公司钻研还不够,回家也要捣腾。”沈晓兰说。
在阳澄湖镇沈周村居民委员会上班工作数年间,沈晓兰从解决民生着手,曾牵头组织志愿者活动超300余场。与此同时,她也为提升村民文化素养、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努力。她在村里开设特色课堂,让笔墨丹青、剪纸纹样、泥塑肌理在居民指尖流转,让传统技艺焕发鲜活生机。这些扎根生活的活动,成为社区里最具人气的“文化盛宴”。
![]()
1971仓坊前举办民俗活动
阳澄湖镇上的消泾村,有个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消泾粮仓曾用作粮食收购和储存,承载着一代苏州人的记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粮仓渐渐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为了“不让保存这么完好的粮仓消失”,苏州相城区启动了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项目,阳澄湖1971仓坊文化产业园建设就是手作村的项目之一,沈晓兰作为第一人选被委派至苏州消泾手工艺术村开发有限公司参与相关工作。2023年12月,以“手作”为主题的阳澄湖1971仓坊横空出世。
蓝印花布、苏绣、缂丝、澄泥等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遗联手进驻,让老粮仓瞬间“变身”为展示传统手作文化的多功能空间。
作为消泾手作村内景区运营、吴元新苏州蓝印花布艺术馆负责人,沈晓兰与团队致力于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与创新。从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孵化到产品销售、研学体验,一套集“产、学、研、销”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正在1971仓坊逐渐形成。
“过去五年,我们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组织开展非遗、书画艺术、生活等各类特色课堂到手作村的成功打造,我们让更多人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润肌理。从基层工作者到活动组织者,从传统手艺人到文化传播者,我也一直在实践中不断前行。”沈晓兰说。
传统手作与旅游的融合,在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形成了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随着手作村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大量游客慕名而来,为当地带来了旺盛的人气。
从调制防染浆时石灰粉与黄豆粉的巧妙配比,到用刮刀将浆均匀刮在油纸雕版上,再到将布料放入靛缸中浸染……当游客亲手揭开刮去防染浆后的布料,看到那靓丽清新的白色花纹在蓝底上浮现时,满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沈晓兰告诉记者:“这种亲身体验使游客不再是蓝印花布文化的旁观者,而成为传承过程中的参与者。”据沈晓兰介绍,去年慕名而来体验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游客超万人。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制作的作品没有人去消费它,传承路就会越走越窄。有人消费、有人在用,传承之路才能可持续地发展。让一个人带动一片地区,传统技艺才能遍布四方。”吴元新认为。
![]()
少儿参与手作活动
怀着这样的信念,沈晓兰带领团队在坚守蓝印花布传统内核的基础上,大胆地将现代生活需求与时尚元素相糅合,以蓝印花布为主要元素设计出了一系列涵盖服饰、饰品、装饰画等多个领域的文创产品。手作匠人们有着一致的目标:让这一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在新时代依然绽放光彩。
非遗相关的体验项目、文创产品销售,以及围绕手作村发展起来的休闲餐饮、民宿住宿等产业近两年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消泾手作村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手作艺人,带动了周边一大批村民就业,促进该村手工艺品和餐饮住宿营收从2023年的172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573万元。
作为2024年江苏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主题游径之一,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成为江苏省旅游协会研学分会授牌的研学旅游指导师培训基地;精心打造的蟹馆及艺术中心被文旅部评为“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971仓坊文化产业园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旅游学会“文化遗产与体验创新”优秀案例……国际手作村近年来硕果累累。
“用于制作蓝印花布染料的‘蓼蓝草’生命力很顽强,这让我感受到为什么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作为新时代匠人,让传统的技艺真正‘活’在当下是我们的责任。‘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相信未来,随着消泾手作村的不断发展壮大,老技艺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与文化互补的重要力量,也会不断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现代文旅产业的滋养下重焕生机。”沈晓兰说。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