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AI负责人,几个月前刚被头部软件公司高薪挖过去,昨晚给我说想离职,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
原因么,是他觉得公司根本不适合搞AI。
这家公司的情况我大概知道,深耕行业十几年,估值百亿(能查到的最新数据),拥有丰富的产品和客户资源,为什么朋友却觉得它不适合搞AI呢?
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公司的产研管理,是典型的“牛马”管理模式:要求产品经理详细填写任务和工时,再根据工时核算绩效。
用这种僵化的管理模式考核创新项目,确实不怎么友好。
再一个,汇报层级太多,决策太低效。
他是CEO亲自招聘的,相当于AI总负责人,但汇报关系和CEO隔着几层,日常没办法直接和CEO沟通,资源、方向等问题都无法快速解决。
更郁闷的是,公司高层真正关心的不是“客户想要什么”,而是“领导想要什么”,这种官僚作风让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你看,从管理机制到决策效率,再到产品导向,全都与AI创新需要的文化背道而驰,还怎么搞?
其实,从AI大厂出来以后,他拿到过多个offer。
当时来咨询我的意见,我就告诉过他:如果你选择这家传统软件公司,最大的挑战就是企业文化问题。
结果一语成谶。
这家公司得了典型的大公司病:
1、CEO听不进反对意见
2、高管张口闭口都是战略,但是离一线越来越远,听不到炮火
3、员工做事的第一原则是“领导喜欢”,第二原则是“不犯错”
这种官僚风格,对于成熟产业来说或许可行,但是对于AI这样无法照搬历史经验的领域来说,基本就宣告了失败的命运。
当然了,也要承认,这位产品负责人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在“向上管理”方面做得不够。
在大公司,领导也是重要的“内部客户”,了解领导的“痛点”,给出解决方案,是推动项目的必要工作。
但是,这家公司毕竟不是字节、腾讯这种ToP大厂,如果“既要又要”,恐怕很难找到合适的AI负责人。
在我看来,这样的传统公司不在少数。
他们AI转型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企业文化。
创新需要的是试错的空间、决策的灵活和对一线的信任,而非管控、层级与权威。
因此,想要在AI时代引领变革的软件公司,就必须把权限下放给产品负责人。
允许他们低成本试错、不过早追求量化结果、给予他们更多支持而不是管控。
说白了,就是放下领导的权威,把决策权交给“听得到炮火的人”。
比如,最近Meta宣布重组AI团队,并裁员600人,其核心目的(之一)就在于“减少决策所需的沟通环节,使每位成员承担更大责任并获得更广的施展空间。”
当科技巨头都在主动拆墙破界,传统软件公司如果仍在固守陈旧模式,那么流失的将不止是一位AI负责人,而是整个转型的未来。
来源 | ToB老人家(ID:ToBlaorenjia)
作者 | 王戴明 ; 编辑 | 虾饺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