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导演何念获得一个重要奖项,这个文华导演奖每三年评选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很高认可度,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首次拿到该奖,上一次获奖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人们通常认为这类奖项会颁给风格传统的大型剧目,但这次获奖作品是讲述“觉醒年代”的话剧。
![]()
这部话剧的改编具有正式授权,是唯一获得电视剧官方认可的舞台版本,原剧编剧龙平平直接参与创作,团队由行业顶尖人才组成,舞台版没有简单复制电视剧内容,而是将四十三集剧情浓缩为两个半小时的演出,聚焦于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一年这六年时间,从《青年杂志》创办一直讲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情节推进紧凑,矛盾冲突集中,思想层面的交锋比动作场面更为激烈。
![]()
很多人都说这部戏让历史人物活过来了,陈独秀不再是课本里的名字,他会走上台拍着桌子骂人,李大钊也不只是沉稳的学者,他会突然站起来喊出口号,舞台设计很现代,用了旋转轨道和投影灯光,文字像火苗一样跳动,这出戏已经演了116场,走过15座城市,观众里面超过六成是年轻人,我的朋友看完后说,他第一次觉得课本里的人物有血有肉,不是冷冰冰的符号。
![]()
这部剧能够成功,其实原因很简单,它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空喊口号,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争论、辩论和思考来展现内容,比如蔡元培强调思想自由,胡适与陈独秀意见相左,这些场景都依靠灯光和演员的动作来传递,而不是依赖台词生硬灌输,剧组三年没有更换人员,每一季演出都会调整细节,加入新的史料,改动一些舞台调度,这种认真踏实的态度,在如今普遍追求频繁演出的戏剧圈中,确实显得难能可贵。
![]()
我看过很多红色题材的戏,那些戏常常显得太严肃,或者演得太过火,这部戏却不同,它不直接告诉观众该相信什么,而是让观众看到这些人怎么思考、怎么争论、怎么做出选择,观众没有被教育的感觉,反而被带进故事里,跟着角色一起纠结、激动和迷茫,我认为好戏就该这样,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让人自己去体会问题。
![]()
有人说主旋律创作不好把握,其实问题不在题材本身,而是表现手法的问题。这部戏就证明了只要创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尊重观众感受,尊重舞台艺术,就算讲述的是百年前的故事,也能让现代人看得心潮澎湃。它没有刻意拔高主题,也没有故意贬低人物,只是把角色当作真实的人来演绎,将事件如实呈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