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
![]()
![]()
■文、摄 金睿敏 整理 杨 枫
部分史料来自油车港镇、秀洲区社科联
池湾集镇位于西千亩荡(麟湖)畔东洋圩西北。南北相距最长600米,东西相距最长300米,面积不足0.12平方公里,呈“丁”字形。东是西浜,南为串港、南浜,西是莫家门、栖真村,北连冯家浜、石匠浜。集镇虽小,却曾在历史上繁荣一时,声名四扬。
《嘉兴市志》记载,北宋时这里称“麟溪镇”。清道光元年重修麟溪桥的碑记上,刻有“市镇又新,利万商之云集”的字句。《闻湖志稿》亦载:“池湾市(亦呼麟湖)在镇东南十三里东洋圩。清末民初,方圆百里享有盛名。”
带着对这段往事的好奇,笔者走进了如今的池湾集镇。
江南的集镇,总是因水而兴,池湾集镇也不例外。镇上的池湾港,被当地人称为“市河”。岸边全是石块护岸,离岸丈余是街道。它南起西千亩荡,北止东汾湖漾,全长739米,宽约20米。从前,这里往南可至嘉兴、杭州,往北能达苏州,往东北则通西塘、上海。清末民初,这里已是嘉兴北门外有名的水路驿站。还有一条怀家埭港(又称青龙港),西起栖真平基漾,向东汇入池湾港,宽15米,长843米,西通栖真寺,东往杨庙。
两港将池湾分割为南池湾、北池湾与莫家门三片。听村里的老人卢大爷说,从前河里船只南来北往,终日不绝。入夜后,商船泊满河港,灯火点点,人声交织。
有水必有桥。池湾集镇上有三座有名的桥。长兴桥,俗称南桥,立于池湾港南端;麟溪桥,俗称北桥,守在港北。两桥相隔不到400米,遥遥相望。延寿桥则在怀家埭港东端,距北桥约200米。三桥迂回,沟通池湾集镇东西南北。“水路发达,市面就闹猛。”卢大爷边走边说,“以前从南桥到北桥,一路全是店铺,上面都是廊,淋不到雨,可惜现在都拆了。”
回去后,笔者翻开了村志,那段被时光带走的繁华,渐渐显出了轮廓。志载,那时的集市别具一格。南池湾为清一色廊坊建筑,分上、下两滩:上滩是望族人家的沿街商铺,铺面坐东朝西,“排门板”启关。下滩临河廊坊,建在石帮岸上,并建有坐板与栏杆,供客商歇憩,也可设摊。石板铺成的街道穿廊坊而过,成其“室内街”,晴不曝晒,雨不湿鞋。有商铺30多家,还有茧厂、池湾小学、客运码头。北池湾部分也是廊坊建筑,商铺位于河北岸,坐南朝北,形成“一”字形临河街道,有商铺20多家。还有屠家槽坊、货运码头。
彼时的南、北池湾集市,茧厂、小学、槽坊、客运码头、货运码头……一应俱全。可以想象,当年的池湾,是怎样一派熙攘景象。总的来说,南池湾以开店经商者居多,市声不断;北池湾则以住户为主,生活气息更浓。
据传,池湾曾有沈、倪、王、莫、周、屠等大姓望族在此聚居。池湾集镇曾遍布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商业中心转移,集镇逐渐走向沉寂。往昔的繁荣如今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倒塌的屋架、木柱与精美的门梁雕花、格子门窗散落在草丛间。尽管如此,仍有遗迹执拗地留存着时光的印记。集镇上一座晚清老宅虽破损严重,门楼上的砖雕依然栩栩如生,在荒草间透出昔日的雅致与考究,村里人说,这里曾是周家二房的旧居。
如今的池湾,水还在流,桥还在原地。
它的故事,没有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安静中,继续讲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