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2000年,我升初中,每天坐轮渡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穿梭于浦江两岸。
西渡口位于黄浦江南岸,与对面的闵行隔江相望。码头由漆成深绿色的钢筋经纬交错而成,行人进入码头等候前,必须先在渡口的售票厅购买船币。船币是塑料浇模而成的,圆圆的,分为行人和骑车两种,或黄或蓝,币上刻着轮船公司的标志。入口没有检票员,乘客们全凭自觉购买对应的票种。
渡船是双层的,上层是船员的工作室,乘客禁止入内。下层是乘客们的区域。白白的船身,碧绿的船舱,与码头的颜色交相辉映。乘客们鱼贯而入。舱内满员后,关舱的提示声音响起,两位水手配合默契地同步将系在岸边的粗壮的麻绳解开,然后渡船就“突突突”起航,欢快地奔向对岸。
除我之外,有十来个小学同学也乘坐渡船前往闵行求学。船头是一艘渡轮视野最开阔的地方,我们三五成群,挤在船头,任由风吹动我们的头发、我们的校服。我们谈论各自初中里发生的事情。女孩子们即使第二天就能在渡轮上见面,也要互相交换信件。对女孩们来说,每天没见面的8个小时实在难熬,而渡轮上的10分钟则像极了白娘子和许仙的渡船相遇,又像牛郎和织女的七夕——确定它一定会来,但注定稍纵即逝。
伫立在甲板上俯瞰,激烈的水花和船身不知疲惫地互相追逐着,哗哗的水声犹如一片片笑声在耳畔拂过。有时候,配合着黄浦江上的风,男生们差点会误以为自己是《英雄本色》里的小马哥。
抬头,眼前是宽阔的黄浦江,水流并不湍急。和课本上咆哮的黄河、长江相比,黄浦江是个温润如玉的君子。直到成年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黄浦江可不是天然如此“温柔”。北岸两幢高楼格外突出,承载着我们的求学梦。南岸是家乡,布满着住房、工厂、农田,是过尽千帆后依旧可以停泊的码头。
等不到思绪绵延下去,“叮叮叮”的铃声已经打破浦江上空,渡轮已经靠岸。靠岸前,船长会调整船头,从南北走向慢慢掉转船头,成为东西走向。船头率先靠岸,水手麻利地将10分钟前解下的绳子圈在北岸的桩子上,他的同事心领神会地系上了船尾的绳子。船停稳后,开舱门。5分钟内,刚才还熙熙攘攘的船舱内已经空空荡荡,等待着下一班乘客到来。我们这些学生也就在闵行码头分道扬镳,等待着第二天的重逢。
到了冬季,放学时天色已暗,风也极冷。我便不像早晨那般兴致勃勃,而是躲入了温暖的船舱中。乘客里面有如我一般的学生,更多的是为了生活奔波的打工人。他们通常骑着电瓶车。车子的把手罩着厚厚的皮套,但是通常不是真皮套,而是廉价的人造PU皮,既能起到保暖的作用,又不昂贵。
![]()
2
明代文学家王穉登(1535—1612)在4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泊船在此,写下了诗歌《黄浦夜泊》:“黄浦滩头水拍天,寒城如雾柳如烟。月沉未沉鱼触网,潮来欲来人放船。”
追溯西渡古渡口的历史,有文字记载是从明弘治年间开始,始称“黄浦渡”,清朝乾隆年间改称“横泾渡”,直至今日称“西渡”。
明弘治《上海志》记载:“黄浦渡在十六保。”当时,本地人以划子、小舢板为水上交通工具,来往于黄浦江南北两岸的渡运,也有称之为“划横水”。
清乾隆《上海县志》记载:“横泾渡,在闵行镇。”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横泾渡在闵行镇,有东、西二渡。”清光绪《南汇县志》记载:“横泾东渡对岸为闵行春申阁,横泾西渡对岸为闵行西市。”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由监生王桂芳独捐60亩田,吕兰谷捐10亩田,在横泾港东,原扶栏村朱家宅后,设置了义渡,与黄浦江北岸的闵行镇春申阁(佛阁弄)对渡。在渡口旁还建了一座方亭,便于渡客待渡、避雨,之后,其子孙将所有田地挥霍一空,义渡也随之废弃。因为王桂芳新设了横泾东渡,为了区分,就将在南横泾口西面的原“横泾渡”改称“横泾西渡”,即西渡。
20世纪上半叶,《奉贤县志》记载:“西渡是黄浦江客货运输渡口。”根据记载,20世纪10年代,西渡口有手摇船1艘,1922年增至2艘。1932年成立全国经济委员会后,在闵行、奉贤南北两岸建钢引桥浮动码头(俗称“活络码头”),并以“经航号”渡轮通宵摆渡载客,并载汽车2辆,为上海乃至全国官办车轮渡之创始。
1933年又置载重量更大的“济航号”载车载客,西渡作为当时沪闵南柘公路的咽喉,往来车辆甚多。当时以载运小客车为主,多为赴浙江度假、打猎、观潮的中外富人,尤以每年4月、9月时最盛,1935年月平均渡车近1000辆次。
然而,1937年,日军不仅将“经航号”轮、码头炸毁,还将“济航号”轮拖至南京,使西渡至闵行车渡断航,客渡复归于手摇橹船。
1946年,西渡至闵行的车客渡江由民间以拼扎的2条木船作为渡轮,用人力摇橹的方式渡江。1947年,管理西渡至闵行二三十个摇船渡工的王宝生、罗阿三,在李宗孟的帮助下创办“闵渡公司”,还自筹资金购置日式16匹马力木壳轮船一艘,取名“顺风一号”,不久又增购“华泰”轮一艘备用。
1949年5月,渡口码头被国民党溃军炸毁,仅有客渡往返。
上海解放后,西渡汽车轮渡由江苏省交通厅接管。1952年,“闵渡公司”并入“沪南轮运行”后,纳入国营松江轮船公司统一经营。
1995年10月,奉浦大桥建成通车。2010年,闵浦二桥建成通车,车渡轮彻底停航,仅保留客渡轮。
![]()
![]()
3
关于西渡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但西渡的历史远远不止这几百年,甚至可以追溯至四五千年前。
冈身是远古时期东海的海岸线所形成的一道道沙堤,由介壳和沙子堆积而成。“海中涌三浪,海岸有三冈。”在奉贤境内的冈身,由西向东有沙冈、竹冈、紫冈这三条。也正是竹冈、紫冈这两条冈身,成就了西渡这片土地。
然而,纵横交错于这片土地的水道并非“温情脉脉”。为了治理水患,历代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明朝的叶宗行,虽然只是一个地方上的低级官员,但目睹频繁的水灾给百姓造成的巨大损失,决心为民治水。他熟悉周边的水道、水系,经过反复实地考察后,深入分析了造成水灾的原因。他给朝廷官员递交建议书,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利用范家浜、黄歇浦现成的河道,营造江浦合流之势来抵御水灾。正在松江府治水的户部尚书夏原吉采纳了他的建议。所谓的“江浦合流”,就是开挖黄歇浦,把黄歇浦与范家浜连接成黄浦江。至此,南黄浦、东黄浦两岸百姓安居乐业,粮棉丰收,经贸繁荣。
如今,距离黄浦江水系全面建成的明嘉靖元年(1522年),已过去了500多年。轨交五号线南延伸段让奉贤通往闵行的公共交通变得迅捷,到西渡坐轮渡早已不是人们从奉贤到闵行的首选。
不过,我7岁的女儿已经迷上了坐轮渡。每当我带她回外婆家时,她都吵着要外婆带她坐轮渡,那兴奋和憧憬的样子,像极了那年11岁的我。
原标题:《【海上记忆】西渡口舟楫记》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沈轶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