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北部的布兰普顿市,走在街上能听到旁遮普语的交谈声,印度餐馆、超市和寺庙随处可见。
![]()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21年人口普查数据,这座城市的印度裔居民占比达到44.3%,比十年前增加了近15个百分点。
加拿大的印度裔移民数量增长迅速,2022年,印度成为加拿大最大移民来源国,当年有11.8万印度人获得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占全年移民总数的27%,这个数字是2012年的3.5倍。
如果加上持学生签证和工作签证的临时居民,2023年在加拿大的印度公民总数约为80万。
![]()
这种增长背后有几个原因,印度人口基数大,2023年印度人口达到14.2亿,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
印度的人口中位年龄是28岁,大量年轻人面临就业压力。
加拿大则面临相反的问题,加拿大统计局报告显示,2022年加拿大总和生育率降至1.33,人口老龄化加速,65岁以上人口占比增加,劳动力市场出现大量空缺,2023年第三季度职位空缺数达到73万个。
![]()
印度的教育体系为移民提供了优势,印度有超过1000所大学和4万所学院,虽然整体质量参差不齐,但顶尖学府培养出不少人才,印度理工学院录取率不到2%,每年约有1.6万名毕业生,这些人在全球科技公司很受欢迎。
语言也是重要因素,印度曾是英国殖民地,英语是官方语言之一,根据印度政府2011年人口普查,约10%的印度人能使用英语,相当于1.2亿人,这让印度移民在英语国家更容易适应。
![]()
加拿大的移民评分系统对印度申请人有利,快速通道系统根据年龄、教育、工作经验、语言能力打分,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英语好就能拿到较高分数,2023年快速通道的邀请分数线在480—520分之间,一个30岁以下、有硕士学位、雅思7分以上的申请人基本能达标。
印度裔在加拿大的职业分布比较广,加拿大统计局2021年的数据显示,印度裔从事信息技术、工程、会计等专业工作的比例较高,在大多伦多地区的科技公司,印度裔员工占比常常超过30%,医疗、教育、零售、餐饮等行业也有大量印度裔从业者。
政治参与是印度裔的另一个特点。加拿大现任总理特鲁多的内阁中有4位印度裔部长,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2017—2022年的省长贺谨就是印度裔锡克教徒,2019年联邦大选中,23名印度裔候选人当选议员,创历史新高。
![]()
但快速的人口变化也带来了问题,布兰普顿市的基础设施压力明显,学校需要加建教室,医院候诊时间延长,2022年当地媒体报道,布兰普顿的家庭医生人均患者数达到2100人,远高于全省平均的1500人。
住房市场受到的影响更直接。多伦多地区的房价从2012年的平均48万加元涨到2023年的109万加元,涨幅127%。
虽然不能全归因于移民,但需求增加确实是推高房价的因素之一,租房市场更紧张,2023年大多伦多地区的公寓平均租金达到每月2500加元。
![]()
2023年6月发生的外交事件让情况变得复杂,加拿大指控印度政府涉及锡克教领袖哈迪普·辛格·尼贾尔在温哥华遇害案。
尼贾尔是“卡利斯坦运动”支持者,这个运动主张在印度旁遮普邦建立独立的锡克教国家,印度政府认定他是恐怖分子,加拿大则给了他难民身份。
这起事件导致两国互相驱逐外交官,印度暂停对加拿大公民发放签证,事件背后反映出印度裔社区内部的分歧,也显示移民来源国的政治议题如何影响移民国的外交关系。
![]()
加拿大政府已经开始调整政策,2024年1月,移民部长马克·米勒宣布将2024年的留学签证发放数量限制在36万个,比2023年减少35%,毕业后工作签证的申请条件也收紧了,要求学校必须在指定院校名单上,某些短期课程的毕业生不再有资格申请。
这些调整主要针对留学生项目被滥用的问题,一些私立学院通过低门槛招生吸引大量国际学生,这些学生来加拿大的主要目的是移民而非学习,加拿大边境服务局2023年的报告显示,约20%的留学签证持有者没有在注册学校上课。
印度裔社区内部也在反思,多伦多的印度裔社区组织“印加联盟”在2023年举办了多场讨论会,主题是如何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会,一位参会者表示,短时间内涌入太多同胞,反而让融入变难,大家聚在一起说母语,和主流社会接触少了。
![]()
商业领域的成功案例不少,温哥华的Lululemon创始人之一是印度裔企业家,蒙特利尔有家叫MTY的连锁餐饮集团,老板也是印度裔,公司市值超过20亿加元,这些成功者在印度裔社区中成了榜样,也改善了印度裔的整体形象。
教育投入是印度裔家庭的普遍特点,多伦多大学2022年的新生中,印度裔学生占12%,高于他们在全市人口中的占比,课外补习班里也能看到很多印度裔孩子,家长们重视教育的态度和华裔相似。
文化保留和融合之间的平衡是个挑战,布兰普顿每年举办的Vaisakhi游行吸引超过10万人参加,已经成为北美最大的锡克教节日庆典,但也有评论认为,如此大规模的族裔聚居可能不利于多元文化的真正融合。
![]()
从数据看印度裔移民对加拿大经济有积极贡献,加拿大统计局2020年的研究显示,印度裔家庭的年收入中位数为9.2万加元,略低于全国平均的9.6万加元,但高于许多其他移民群体,他们的创业率也较高,每100名印度裔成年人中有14人拥有自己的生意。
舆论场上的讨论越来越多,2023年加拿大舆论调查公司Angus Reid的民调显示,58%的加拿大人认为当前的移民水平太高,这个比例比2022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年轻群体对移民的态度相对更开放,但在住房、就业压力下,支持率也在下降。
加拿大的移民模式能否持续,取决于多方面因素,经济吸纳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社会融合程度都很关键。印度裔移民的经历是这个模式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成功和遭遇的挑战,对理解当代移民现象都有参考价值。
![]()
“我在温哥华住了十年,真的感觉印度人越来越多,素里市现在满街都是印度餐馆和商店,连本地超市的咖喱货架都比以前大了三倍。不过说实话,人家确实能干,我们公司新招的程序员一半是印度裔,加班卷得要命,老板当然喜欢。”
“但问题也很明显,去年我们社区公园因为人太多,厕所不够用,真的有人随地大小便,但你在业主群提一句,立马被骂“种族歧视”,现在谁还敢说真话?文化融合不能只靠堵嘴啊。”
“印度人来加拿大抢工作?别酸了!本地年轻人宁愿领救济也不干苦活,建筑工地上全是印度工人在扛水泥,人家愿意接受低工资,是因为目标明确——拿身份接家人。”
“但政策也有问题,去年加拿大发了100多万留学签证,42%给印度人,很多学校成了“签证工厂”,这么灌水迟早出问题。”
“抱团这事儿印度人是真厉害!我们组去年招了8个人,7个印度裔,现在开会都要用印地语同步进度。上司是印度人,连实习生都只推荐老乡。”
“好处是团队凝聚力强,坏处是其他族裔升职难,拜登都说“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再这么下去,华人得学学怎么搞关系了。”
“多元文化不是“百无禁忌”。加拿大有些地方把街道标牌改成印度语,这算文化包容还是主体文化退缩?西雅图最近因为印度移民引入种姓歧视,居然要专门立法。”
“融合的前提是互相尊重,不能一边享受福利一边拒绝批评。看看法国,移民问题拖成社会撕裂,西方再这么“政治正确”下去,迟早要交学费。”
“数字不会骗人——印度裔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13.3万美元,比白人高30%,加拿大印裔投票率超白人,人家能成功,靠的是英语好、教育强、还拼命,但隐患也在:加拿大和印度因锡克教问题闹外交危机,移民群体反噬母国政策,说明“超量涌入”可能引发国家安全问题。”
“别光骂印度人,资本才是幕后推手!企业为了省钱狂招印度员工,政客为了选票放松移民。特鲁多内阁4个印裔部长,谁敢收紧政策?最后吃亏的是老百姓——房价被新移民炒高,医院排队更久。”
“话说回来,如果中国开放移民,我们会比加拿大做得更好吗?毕竟历史上我们靠文化同化过元清,但现在年轻人自己都不想生了。”
假如你的城市突然涌入大量外来人口,你会更支持“文化融合”还是“设置门槛”?为什么?
信源:环球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