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深圳出了个“卷尺哥”,赞誉一片,体现出了“深圳速度”。确实,一座城市的温度和谐在“卷尺哥”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城市才会更美丽。
无独有偶,银川也出现了“卷尺哥”,还不止一位。他们对银川的道路,牙道,非机动车道上的“挡道树”进行了报道,充分体现出了热心市民对于银川的热爱。
同时有关部门的反应也很给力,对于这几位“卷尺哥”的意见和建议都作出了快速的反应和回应,让人们对于“银川速度”也赞赏有加。
和谐的“美丽城市”银川,在这一刻也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
不过威记对于城里非机动车道上的“挡道树”处理方式和结果,觉得有待商榷。因为作为南方人,威记天然喜欢满眼绿色,记得当初刚来银川,就被银川的与众不同所折服。这哪里是一座西北荒漠城市,明显就是塞上江南!不带吹捧的那种赞叹!
对于“卷尺哥”的报道,有关部门直接采用的是移树,填埋铺平,让非机动车道交通更顺畅。这是正常操作,简单方便,很多人也叫好。
可是不知道想过没有,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何况城里有蛮多这样的“挡道树”的,普遍都还是那么大,已经枝繁叶茂的树,挪腾移栽后它还能存活吗?
1、有人可能会说,以现在的园林技术,挪移后的树存活几率很大,没必要担心,再说也就是一棵树而已,死也就死了,没必要这么多愁善感,大惊小怪。
可能很多人只是记得如今的银川是“塞上湖城”,却忘记了银川是一座地处西北,干旱少雨地带的城市,养活一棵树需要多么大的成本和精力。已经成材,可以为城市遮风挡雨,提供绿色的树,却那么轻易就处理了。
简单来说,银川不是南方,每一棵树都是金贵的,能否不要那么简单直接的方式处理?
2、有人说,它们挡道,影响交通通行,移走是必须的。不然留着是要增加交通隐患吗?
先有树还是先有路这个先不说。其实,挪移还是保留,考验的是城市治理和规划的问题。作为干旱少雨,需要绿化覆盖的城市,多一棵树,多一分美丽。直接挪移确实简单直接方便,可是,能不能在保留的同时,体现出交通道路规划的智慧,还有园林设计的水平?
有时候整齐划一的道旁树,看着确实赏心悦目,可是却少了几分灵动,一些“不听话长错位置”的树,能不能通过道路和园林设计,让它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的和谐环境中?
3、有人说,树不能一移了之,城市多一分绿色,多一分美丽。
所以,对于这些挪移的树,有没有后续的一个跟踪和记录?看着树的存活和再度枝繁叶茂,这样也可以打消很多人的顾虑和担心,起码知道这些树的情况,也增加了人们对于有关部门对于城市温度的呈现和信心。
4、有人说这些树一开始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移走或者砍伐掉,而是现在才动手?
这就和时代人们的观念有关了。在过去,银川绿化少,人们渴望绿色,每一棵树都需要人们精心培育和呵护,才能为城市遮风挡雨。
而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多,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交通压力的增大,人们感受到的已经不是缺少绿色,而是交通的顺畅和体验。
所以,在取舍间,自然选择直接挪移树来得简单直接方便。
5、有人说,与其挪移树,不如挪移非机动车道上车?要是那些停放在非机动车道上的车挪移走了,树或许就不是“挡道树”了,反而会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城市的治理规划,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挡道树”的问题上,或许可以跳出“挪”与“留”的二元对立,寻找更智慧的解决方案。
比如,能否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银川是否也能在道路规划中融入这样的巧思?那些“挡道”的树,或许可以通过局部拓宽人行道、调整非机动车道走向,甚至设计树池围栏,既保障通行安全,又留住一片阴凉。
此外,公众参与同样重要。“卷尺哥”的热心值得鼓励,但决策过程能否更透明?比如公示移树方案、开放市民投票,或邀请生态专家参与评估。当一棵树的去留成为全民讨论的话题时,城市治理的温度便有了更深的体现——不仅是效率,还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共情。
更重要的是,是否该反思“先建设后补救”的惯性思维?未来规划中,能否提前考量树木生长空间,避免“树挡路”的尴尬?一座真正宜居的城市,不该总在“速度”与“绿色”间艰难取舍,而应让二者共生共荣。
毕竟,城市的美丽不止于宽阔平坦的道路,还在于行走其间时,头顶的那一抹绿意盎然。
一句话,能否放过非机动车道上树?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威记,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