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大 何
聊一个这两天很热门的话题。
![]()
据报道,黄浦区民政局与INS新乐园联手,于11月14日至11月22日每周五周六(即11月14日、11月15日、11月21日、11月22日),推出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颁证服务在INS新乐园举行。
看完第一反应是,不愧是上海,真会玩儿。
这“新乐园”官方介绍说是什么电竞、音乐、夜经济的集合体,但说白了,就是个沪上潮人爱逛的夜店。
在夜店里办结婚登记,这画面想想都觉得新鲜又大胆。
我甚至脑补了一下,新人们第二天醒来,看着床头的结婚证,会不会一脸迷茫地问自己:“昨晚……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仔细看报道,发现事情其实并没那么“癫”。
这个其实并不是现场登记结婚,而是所谓的“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
按照官方对媒体的活动介绍,在乐园那边的活动环节并不是领证,只是在那里颁证。
新人们还是需要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这边领证,领好证以后才能参加乐园的那个活动。
所以,这本质上是一场为追求个性的新人准备的、增加仪式感的庆祝活动而已。
但是这个事情在网上发酵的方向很有意思,我想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标题就已经自动联想到了是有些部门为了提高结婚率鼓励在夜店喝多了登记结婚。
但实际上,爱玩儿夜店的人是一个极其小比例的人群,它对整体结婚率也不会有什么提升。
所以与其说是催婚催育,不如说是当地把结婚登记和文旅结合起来的城市营销。
不过也不怪大家会这样想了,实在是各地为了尽可能拿到婚姻登记数量KPI,都“太想进步了。”
自从婚姻登记可以“全国通办”,不再受户籍束缚后,各地为了提升登记数量,模式创新可谓是五花八门。
起初,还算常规。
登记点开进商场,可以解释为利用商圈的便利和现成布景,为新人营造浪漫氛围。
![]()
后来,画风开始变了。登记点临时开进了音乐节、演唱会。
这就有了一种“趁着小年轻荷尔蒙上头,脑子一热就把婚结了”的微妙“算计感”。
![]()
再后来呢,婚姻登记点进驻大学校园。
![]()
到现在地方民政部门居然和夜店合作搞结婚体验活动。
我猜下一步是不是在进驻情侣酒店了。
其实类似活动不见得能真正促成多少结婚登记,与其说是为了真正提升结婚率,不如说更像是向外界展示一种姿态。
你看,我们为了你们结婚这事,已经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了。
但这种努力,似乎用错了方向。
说到底,卡住年轻人结婚意愿的,从来不是领证的形式不够新潮,也不是登记的地点不够便利。
到底是什么,我不说大家也知道。
而我更担心的是另一件事,就是把一件本该庄重的人生大事,包装成一个可以随时消费、打卡的“体验项目”,这真的能鼓励年轻人走进婚姻吗?
我恰恰觉得,这会适得其反。
婚姻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源于它的仪式感和严肃性所赋予的神圣感。
它意味着承诺、责任和长久的联结。
当这一切被不断地稀释、消解,当结婚可以像看一场演出、参加一次派对一样随意和“体验化”,那么婚姻在人们潜意识里的分量,也就变轻了。
这种对婚姻群体认知的侵蚀,最终伤害的,恰恰是婚姻本身。
我理解地方政府想借“婚登+文旅”拉动消费的急切心情,毕竟新婚人群的消费力远超“特种兵”式的穷游。
但婚姻的神圣感,一旦被当作城市营销的代价,这个损失恐怕是无法估量的。
这就像一个在海上漂流的饥渴之人,为了解渴而去喝海水,看似解了燃眉之急,实则后患无穷。
说句玩笑话,现在去营业厅办一张新的电话卡,流程的审慎和复杂程度,可能都超过了这些“创新”的结婚登记。
这个世界终究还是太颠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