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食堂那只999块的帝王蟹,被校方通知下架了!
很多人拍手称快,说这是舆论监督的胜利;可不少学生懵了——“我们几个人刚拼完单,还没来得及开吃,蟹就没了?”
![]()
前几天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
反对的说:“高校食堂不是奢华餐厅,得提倡勤俭节约。”
支持的回怼:“人家有钱吃点好的,又没占你饭卡额度,管得也太宽了吧?”
甚至有家长留言:“要是我家孩子能考上南大,我每月都请他吃一次帝王蟹!”
吵了才三天,南大后勤就扛不住了,发了个声明说“调整菜品结构”。翻译过来就是:帝王蟹,拜拜了您呐!
表面看,网友赢麻了——你看,999的蟹说没就没,舆论监督多管用!但仔细一想,这事儿压根不对劲啊:
1.这蟹是食堂档口自己掏钱进的,自负盈亏,没花学校一分钱;
2.买蟹的老师学生都是自愿掏钱,没刷贫困补助,也没占别人便宜;
3.蟹下架了,贫困生该吃不起还是吃不起,富学生转头就点了外卖,还得多花一笔配送费。
说白了,这场所谓的“胜利”,就跟小时候家长嫌你看电视耽误学习,一怒之下拔电源——电视是关了,可学习热情也没上去。眼不见为净,不等于问题解决。
这不是网友的胜利,而是高校在舆论压力下的“被动妥协”。
你瞅瞅这规律:二零一二年,有高校宿舍装空调,被骂“娇生惯养”;二零一六年海边大学搞了个“海景自助餐”,被喷“象牙塔奢靡”;二零二二年,深夜食堂卖和牛饭,直接被骂上热搜三天,最后只能限量、改名。
总结下来就是:高校食堂只要推出超过“十元吃饱”的东西,就有人跳出来说“违背勤俭节约”。校领导一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砍了得了!
结果高校后勤就陷入了死循环:学生吐槽“食堂难吃”→学校引进新档口改善→网友骂“奢侈”→学校赶紧砍档口→学生继续吐槽“食堂还是难吃”。
说个冷知识,我家附近万达广场里,有个海鲜自助298一位,周末排老长的队,主力顾客就是附近高校的学生。
那999块的帝王蟹看着吓人,其实六个人拼一只,人均才150多,在食堂吃又安全又放心,还不用跑老远耽误时间。现在把螃蟹赶出食堂,该吃的照样去商场吃,只是不再晒图了而已。舆论看着皆大欢喜,数据一片祥和,其实就是自欺欺人。
这就像父母不让孩子在家喝可乐,孩子偷偷躲进楼梯间干了两罐,回来还得跟爸妈汇报:“妈,我刚喝的白开水。”
大学后勤本来不该这么“一刀切”,你看国外有些高校,甚至允许校外餐饮公司进校园,提供不同价位的菜品,丰俭由人多好。
核心逻辑其实特简单:把吃饭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和老师。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要骂我“给富人洗地”。别急,我一点儿也不富裕,穷得还相当稳定,压根没资格跟富人站一边。
我就是想说:后勤服务的目标,不是“大家都吃一样的饭”,而是“每个人都能吃到自己想吃、也吃得起的饭”。
真正的勤俭,是“不浪费粮食”,不是“不让人消费”;真正的公平,是“给每个收入层次的人留条路”,而不是“把高端的选择全堵死”。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想补一句:如果那图书馆里只能放一种书,再美的天堂也得倒闭。
希望下一只帝王蟹,能光明正大地挥着钳子爬回南大食堂;也希望有碗3块5的红烧肉,永远热乎地等在窗口。
毕竟,大学之所以叫“大”,就该既能装下一只帝王蟹,也能盛得起一碗白粥,更能留得下一方让大家自由选择的天地啊!
如果你是南大后勤,会怎么选?
点赞保留帝王蟹,评论支持下架。
看看大家心里的“大学食堂”,到底该是什么样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