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C333重型直升机的轮廓在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首次亮相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38吨级的庞然大物背后,隐藏着中国航空工业三十年来最艰难的突围史。这架被外媒称为"东方种马"的飞行器,标志着中国终于攻克了重型直升机最后的堡垒——动力系统自主化。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直-10武装直升机的曲折命运最能说明动力受制于人的代价。这款最初设计为10吨级的重型武直,因加拿大突然断供发动机,被迫换装国产涡轴-9后,最大起飞重量骤降至8吨以下,装甲和航电系统大幅缩水。从2010年服役到2020年完成动力升级,整整十年间,这款本该对标AH-64"阿帕奇"的国产武直,始终未能达到原始设计指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发展的歼-10战斗机因获得俄罗斯AL-31F发动机的稳定供应,不仅顺利形成战斗力,还衍生出多个改进型号。
动力系统的"心脏病"问题在直-20通用直升机上迎来转机。这款被称作"中国黑鹰"的10吨级直升机搭载的涡轴-10发动机,标准功率达1600千瓦,比原版UH-60高出近200千瓦。更关键的是,这款发动机从立项之初就立足于国产化,其核心技术很可能源自成熟的涡扇-10航空发动机。这种跨领域技术迁移,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形成正向研发能力。
![]()
image
珠海航展上亮相的5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验证机,揭示了AC333的核心竞争力。这款代号"涡轴-16G"的动力装置采用高压比压气机和高效涡轮叶片设计,涡轮前温度达到1520℃,在海拔5500米高原仍能保持92%的额定功率输出。三台这样的发动机组合,总功率与美国CH-53K"海种马"重型直升机采用的T408发动机相当,却比俄罗斯米-26的D-136发动机更适合舰载环境。
![]()
image
中俄AHL项目的流产,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直升机动力系统的自主化进程。这个始于2016年的合作项目,因双方在需求和技术路线上存在根本分歧而陷入停滞——俄方坚持在米-26基础上改进,要求适应西伯利亚极寒环境;中方则需要兼顾高原性能和舰载能力。2024年该项目全年仅召开3次技术会议,预算执行率不足30%,最终被完全自主的AC333取代。
![]()
image
从直-10的"十年蹉跎"到AC333的"横空出世",中国直升机工业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动力逆袭。涡轴-10的成功验证了核心机衍生发展模式,5000千瓦级涡轴发动机的突破则展示了功率跃升能力。当俄罗斯因制裁导致航空发动机产业萎缩时,中国不仅实现重型直升机动力自主,还可能在未来向曾经的老师输出技术。
![]()
image
重型直升机的军事价值远超运输工具本身。陆军需要它投送8-12吨级轻型装甲车,空降兵依赖其空投重型装备,海军陆战队则看重舰载垂直投送能力。AC333的35-38吨级定位,正好填补直-8系列与米-26之间的能力空白。更重要的是,这款完全自主的重型平台,让中国在两栖登陆、高原部署等关键领域不再受制于人。
回望国产直升机动力系统的突围之路,从仿制改进到自主创新,从功率不足到世界领先,这条逆袭轨迹与战斗机领域的歼-10到歼-20何其相似。当AC333的旋翼划破长空时,它搅动的不只是气流,还有全球重型直升机领域维持数十年的美俄垄断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