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飞船即将返航,10月31日随着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张陆、武飞和张洪章三名航天员,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之旅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就进入了返航的倒计时。
11月5日,三名神舟二十号乘组成员陈东、陈中瑞和王杰就要回到地球家园了。
![]()
11月4日,空间站内,神舟二十号乘组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完成了已经延续7次的在轨交接仪式。6名航天员在在轨交接清单上庄重地签下了名字,随后,神舟二十号指令长陈东,将象征着空间站的钥匙,交给了神舟二十一号指令长张陆。这是3年后,张陆第二次和陈冬同框参与空间站在轨交接。
不过圈叔这时候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3名神舟二十号乘组成员,在太空驻守期间,6个月时间要耗费近30万升氧气,这些氧气总不能是天舟九号从地球打包来的吧?难不成空间站里有自动生成氧气装置?这么大量的氧气,又是如何供应的呢?
![]()
我们可以确认的是,太空是个几乎真空的环境,不存在氧气。早期载人航天任务时间短,可以用氧气罐来解决问题。但这些年空间站已经常态化有人驻守运行。从天和核心舱建成到现在已经在轨飞行近4年了。先后接待9批宇航员,显然天天送氧气是不可能的事。
那这氧气是哪来的呢?其实氧气都来自于电解水!就是把水里的氢气和氧气分离开。虽然3名航天员半年时间需要30万升氧气,数量很多,但如果汇总成水的话,只需要电解不足500升水就行了。并且这些水还在空间站内可以循环利用。像是尿液和汗水咱们也没放过,净化处理之后,都用来制氧了。这是不是就比直接往太空送氧气罐划算的多了?
![]()
但新问题又产生了,我们都知道人呼吸的是氧气,排出的是二氧化碳。可在太空中,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设备释放的气体,舱体材料挥发出来的微量化学物,都会在舱体空气中存在。这样越累积越多,最后总有一天会被这些气体填满。
其实,在中国空间站里,还配备了环控生保系统,专门负责净化空气,把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过滤掉,确保航天员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气都是新鲜的。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空间站氧气之所以会“永远用不完”,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我们循环使用了水、氧气和二氧化碳。
![]()
首先通过电解水制出氧气,同时保持空气净化,水资源一点都不浪费的回收,这就给中国空间站建起了一整套“生命支持系统”,关键是氧气和水一直都在循环并反复使用。
在我们看似寻常的空间站日常中,其实都离不开这些“看不见”的黑科技。也正是因为这些黑科技的存在,保障了中国航天员能长期在太空的驻留。
接下来,神舟二十号乘组会在5日返回东风着陆场,为了完成这次严寒中的搜救任务,东风着陆场已经模拟进行了两次全流程综合演练。现在是只待神舟二十号返回了。
![]()
在神舟二十号返回过程中,也是惊心动魄:神舟飞船会以极高速度再入大气层,返回舱外表会被烧到近2000℃,但舱内温度却保持舒适,确保航天员安全着陆。这种“外焦里嫩”的设计,正是中国航天技术的硬核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