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在一辈子里做出一次改变世界的发现,已经足够传奇。
但王虹,这个从广西小镇走出来的女孩,用短短几年,连续在数学界掀起惊涛骇浪。
攻克百年难题、拿下世界大奖、成为法国顶级研究所首位女性终身教授。
连官媒都罕见发文点赞,说她“再次突破天花板”。
而她的同龄人——被称作“北大扫地僧”的韦东奕,也因此再次被推上热搜。
这对“数学双子星”的人生轨迹,一个狂飙,一个潜行,令人敬佩,也让人沉思。
![]()
01
1991年,王虹出生在广西桂林平乐县一个小镇。
父母都是中学教师,家境普通,教育却严格。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们没想过女儿能走多远,只希望她能多读点书。
可这个女孩太“能学”了。
5岁时,就掌握了一年级所有课程。
父母一试,惊了,立刻让她跳级。
小学还没毕业,又被直接送进初中。
到16岁那年,她以653分的成绩,提前考入北大。
起初她学的是地球与空间科学,整天研究地质标本。
可没多久,她发现心里总有股冲动——那是对数学的热。
别人觉得数学枯燥,她却觉得优雅。
于是,她毅然转入数学系。
这一转,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
命运,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里重写的。
![]()
02
2011年毕业后,王虹远赴法国深造。
可刚到那儿,她反而有点慌。
高手如云,压力巨大,她甚至一度放下数学,去学建筑。
那段时间,她说自己每天都很迷茫。
可当真正去画图、量尺、算角度时,她忽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才是最扎实的根。
于是她又回到了熟悉的方程、推理和证明中。
这次回归,像是“凤凰涅槃”。
几年后,她的研究成果震动了整个数学界。
她和加拿大数学家约书亚·扎尔合作,用127页论文破解了百年难题——三维挂谷猜想。
这个猜想从1917年提出,整整卡了数学界一百多年。
核心问题是:能否存在一个体积任意小的集合,使单位线段能在其中任意旋转?
无数天才折戟于此,直到王虹团队出现。
他们用全新的“尺度归纳法”,从投影理论出发,假设反例存在,再用逻辑一步步推翻。
结果——完美闭环。
这一成果,让她一举成为国际顶尖数学家的行列。
她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用清醒与执着,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
03
而在国内,另一个名字,也频频与王虹并列。
他就是——韦东奕。
那个穿着旧外套、拎着馒头水瓶走在北大校园里的男人,看起来普通,实则传奇。
高中时,他两次拿下国际数学奥赛满分金牌。
大学期间,包揽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四项金奖,还拿下个人全能奖,被称为“韦神”。
他的方法被写进教材,他的论文被国际引用。
当其他人还在研究如何拿高分,他已在和世界数学对话。
今年6月,北大的一场讲座,两个“天才”的交集终于出现。
王虹回母校开讲,韦东奕坐在第一排。
现场挤满了学生和学者,连田刚院士都来了。
有人拍到这样一个画面:王虹在讲台上推理公式,韦东奕站在PPT幕布前低头思考。
一位是全球瞩目的女教授,一位是“神隐式”的天才学者。
他们一个攻城略地,一个静水深流,却都为中国数学添上最亮的一笔。
![]()
04
10月底,官媒再次发文:王虹接连拿下两项国际顶级大奖——ICCM数学奖金奖与塞勒姆奖。
这意味着,她不只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舞台上的新坐标。
ICCM奖被称为“华人菲尔兹奖”,由丘成桐发起;
塞勒姆奖更是“菲尔兹奖风向标”,过去的获奖者中,有10人后来拿到了菲尔兹奖。
连专家都感叹:“她的成绩,足以载入数学史。”
其实,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孤独。
她常常一连写十几个小时推导,连饭都忘记吃。
而韦东奕,也常因钻研题目而彻夜不眠。
他们不热衷名利,也不追求曝光,只相信“结果说话”。
有网友调侃:“王虹太猛了,韦神都沉默了。”
可懂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比较,而是共鸣。
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的崛起。
有人在沉默中闪光,也有人在光亮中沉默。
![]()
从王虹的小镇逆袭,到韦东奕的低调坚守,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
真正的天才,不是生而不同,而是始终热爱。
王虹从曾经的迷茫学生,到如今的终身教授,走了十四年。
韦东奕从天才少年,到如今的科研中坚,依旧每天穿着旧衣,手拿馒头。
他们都证明了一件事:最耀眼的成功,从来不是走捷径,而是走到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