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数学界的“顶流”,王虹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
这位数学天才,不仅攻克了困扰数学界百年的难题三维挂谷猜想,甚至还“改写”了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的历史。
![]()
王虹是该机构成立70多年来首位女性终身教授,这其中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如今,她再次取得惊人成就,不仅在学术圈引起轰动,官媒也亲自下场高调发文了。
![]()
天才也曾走“弯路”
最近,一场在北京大学智华楼举办的数学讲座,几乎让整个学术圈都屏住了呼吸,台上的主角,是刚刚成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创立七十余年来首位女性终身教授的王虹。
而台下第一排,一个手持标志性矿泉水瓶的身影,同样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就是被网友称为“韦神”的韦东奕。
![]()
当这两个名字出现在同一个空间,人们惯性地想看一场“神仙打架”,但喧嚣之外,我们看到的并非一场瑜亮之争,而是一幅更迷人的画卷:当代顶尖数学家成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
人们对天才的想象,总是一条笔直向上的坦途,但王虹的故事,却充满了有趣的“弯路”和“回头”,这个来自广西桂林平乐县普通教师家庭的女孩,天赋确实是肉眼可见的。
![]()
五岁就自己搞懂了一年级的全部知识,求学路上更是连跳两级,年仅十六岁,就以653分的高分敲开了北京大学的校门。
这剧本,妥妥的“神童”开局,可进入北大后,她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直奔数学系,反而一头扎进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这算是第一次偏离“标准轨道”。
![]()
后来,她虽然凭着热爱转回了数学的怀抱,但真正的迷茫期,却在她2011年毕业、远赴法国深造时才猛然降临。
在那个曾经让她无限向往的数学国度,王虹第一次对自己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她觉得前路迷茫,甚至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中断数学研究,去学建筑,这在旁人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的“弯路”。
![]()
她真的放弃了半年,去啃那些完全陌生的建筑理论,然而,正是这次看似荒唐的“出走”,让她最终找到了回家的路。
她发现建筑远比想象中难学,更重要的是,这次抽离让她猛然醒悟:自己在北大数学系四年积累的深厚功底,才是她闯荡世界的真正“底气”和核心优势。
![]()
这次“弯路”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自我确证,让她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信念,重新一头扎回了数学的海洋。
而就在王虹兜兜转转、向内探索自我的时候,韦东奕则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捷径”,他的人生履历里,没有高考这一项。
![]()
高中时代,他连续两年以满分战绩,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金牌收入囊中,凭借这份无人能及的竞赛成绩,被直接保送进了北大数学系。
他的路径,完美绕开了中国最庞大、最普遍的教育评价体系,直接通过国际顶尖智力竞赛的极端表现,拿到了学术共同体的入场券,这种成长模式,不依赖于复杂的社会化评价,纯粹由智力本身来定义。
![]()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当他手持馒头和矿泉水,衣着朴素地出现在街头采访镜头前时,会显得那般局促腼腆,他的世界,早已被纯粹的数学逻辑所构建,外部的喧嚣与他无关。
一个是在反复试错的“弯路”中确认了初心,一个是在体系之外的“捷径”上完成了自我证明。
![]()
两条截然不同的非线性成长轨迹,最终都通向了同一个地方:对自身天赋与使命的深刻认知,这本身就打破了所谓天才“一步到位”的简单刻板印象。
两条道路
数学家的历史功绩,往往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一种是攻城者,他们毕生精力对准那些悬而未决的百年难题,一旦功成,便是在人类知识的版图上插上一面胜利的旗帜。
![]()
另一种,则是开辟者,他们不一定去攻克某座具体的堡垒,而是致力于创造出全新的理论工具与方法,为整个学界提供能够披荆斩棘的“神兵利器”。
王虹,无疑是“攻城者”的杰出典范,她最耀眼的成就,便是与加拿大数学家约书亚·扎尔合作,彻底解决了困扰学界一个多世纪的三维挂谷猜想。
![]()
这个猜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由日本数学家挂谷宗一提出,其核心问题听起来颇具诗意:一根单位长度的线段,能否在一个体积可以任意小的集合中完成自由旋转?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成了横亘在无数数学家面前的百年大山,王虹和合作者给出的证明,凝聚在长达127页的厚重论文里。
![]()
为了攻克它,她独创了“尺度归纳法”与“结构定理”,并巧妙运用了反证法,这种贡献的意义是明确而震撼的,它直接终结了一个长期的智力挑战。
2023年10月27日和28日,她接连斩获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的ICCM数学奖金奖和被视为“菲尔兹奖风向标”的塞勒姆奖,正是学界对这位“攻城者”的最高嘉奖。
![]()
相比之下,韦东奕更像一位沉默的“开辟者”,他的影响力,不在于解决某一个公开悬赏的难题,而在于其创造的工具和方法,正被悄无声息地编织进整个数学理论的脉络中。
他的许多解题思路极为独特高效,以至于被学界直接命名为“韦方法”,并被收录进了《泛函分析讲义》这样的专业教材之中。
![]()
这意味着,他的思想正在成为后来者攀登高峰时可以依赖的阶梯,不仅如此,他在一些方程问题的研究中提出的“预解估计方法”,被认为给理解湍流这类极端复杂的物理现象开辟了全新的路径,提供了一套极具价值的数学工具。
近期,他与团队在《ForumofMathematics,Pi》这本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成功解决了某个非线性波动方程的爆破问题,这同样是一次理论工具上的重大创新。
![]()
如果说王虹的成就是一座被攻克的险峻山峰,清晰可见,令人敬仰,那么韦东奕的成就,则更像一条被开凿出的深邃运河,其价值在于它能够灌溉广袤的土地,让无数后来者得以航行。
一位是终结问题的“攻坚者”,一位是赋能他人的“开辟者”,他们共同构成了推动数学这艘巨轮前行的强大双引擎。
![]()
当“韦神”走向讲台
现代科学研究的生态,正是在两种状态的张力与融合中不断演进:一种是个体向内探索的深度沉思,另一种则是在学术共同体中交流碰撞、激发出共振,韦东奕与王虹,恰好是这两种状态的完美化身。
“北大扫地僧”的称号,精准地捕捉到了韦东奕作为“独行僧”的画像,他专注于内心智识世界的构建,以至于对外部环境表现出一种近乎“钝感”的状态。
![]()
手里的馒头与矿泉水,朴素到有些不修边幅的衣着,面对镜头的腼腆局促,这些公众熟悉的标签,都指向一个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学者形象。
这种极度的专注,恰恰是进行深度理论创新所必需的土壤,让他得以在无人打扰的精神角落里,铸造出那些名为“韦方法”的利剑。
![]()
而王虹的成功之路,则充分展示了在共同体中获得力量与认可的范式,她成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的终身教授,这个机构非同小可,在其七十余年的历史上,此前的13位终身教授中,竟有8位是菲尔兹奖得主。
成为这里的首位女性终身教授,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全球顶尖学术共同体对她价值的最高背书。
![]()
从早年获得的第一届MaryamMirzakhani新前沿奖(她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数学家),到近期的塞勒姆奖与ICCM金奖,这些荣誉和职位,是共同体赋予她的资源与平台,也让她得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放大自己的影响力。
她的研究,是在与合作者的交流碰撞中完成的,她的成就,也是在共同体的认可中得以彰显,于是,北大智华楼的那场讲座,就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场域”。
![]()
当王虹在台上分享她如何攻克百年猜想的艰辛历程时,“独行僧”韦东奕就坐在第一排,安静地聆听。
讲座进行中,他一度从座位上起身,缓步走近讲台,站在巨大的PPT幕布前,旁若无人地深度思考,手里还紧紧攥着他那瓶标志性的矿泉水。
![]()
这一幕,已经足够让人震撼,而讲座结束后发生的事情,更是让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田刚院士这样的学术权威,都成了“沉默”的旁观者。
韦东奕与王虹就某个数学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两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频率中,语速极快,逻辑交锋,旁人根本无法插话。
![]()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天才见天才”,而是两种顶级治学范式的完美交汇,“独行僧”的深度沉思,在“共同体”的场域中被激发、被检验,从而产生了1+1远大于2的共振效应。
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纯粹智识碰撞时最璀璨的火花。
![]()
结语
王虹与韦东奕,他们并非站在对立面的竞争者,而是同一座知识殿堂里,从不同入口、沿着不同路径向上攀登的两种卓越身影,他们的故事,共同描绘了一幅更完整、更多元的现代数学家图谱,打破了公众对于“天才”的单一想象。
他们的成功也带来了更深远的启示:一个健康的、富有创造力的学术生态,既需要为“韦东奕们”提供能够安心沉思、不受打扰的土壤,让他们可以十年磨一剑。
![]()
也需要为“王虹们”构建能够与世界顶尖头脑充分共振的国际化平台,让她们在合作与交流中攻城略地。
理解并尊重天才的多样性,呵护好这两种截然不同又相得益彰的成长范式,或许才是中国学术真正走向更高领域,并不断涌现出大师级人物的关键所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