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一篇关于高三学生两次复读仍“不甘心”的短文,在某平台悄然引爆了15万次的阅读与340多条的热烈讨论。
![]()
故事的主角,是同事的儿子。2024年,他的高考成绩定格在557分——语文107,数学84,英语126,物理75,化学80,地理85。心底那团火还没灭,父亲便将他送进了那个被誉为“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
![]()
整整一年的埋头苦读,2025年高考,他拿到了605分的成绩单。48分的提升,本该是个励志故事,然而现实的巴掌却来得猝不及防:分数涨了,省排名却比预期倒退了好几千。那个心心念念的985计算机专业,在冰冷的排名算法里,终归化成了一纸211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于是,这个年轻人做了一个在许多人看来近乎“悲壮”的决定:转身,重返教室。即将到来的,是他人生中的第三个高三,也是被旁观者称为“高五”的漫长跋涉。
![]()
这个决定,让无数网友心里打起了鼓。一位带了26年毕业班的班主任,语重心长地写下这样的话:“复习生最大的潜力就在第一年,现在已是‘高五’了,潜力不大,明年的高考,应该还是600分左右。” 这话听着耳熟,像极了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到什么年纪做什么事”,踏实,却也像温吞的水,悄悄浇熄着少年人的意气。
![]()
更多的目光,则聚焦于那个刺眼的“数学84分”。在不少人看来,这几乎成了一个寓言式的判词,有人直言:“数学84就决定了这娃:第一,智商有限;第二,最好别学计算机。” 还有人说得更绝,“复读三年上了985,也是被人吊打,垫底的角色。” 仿佛人生的天花板,在18岁那场考试里就已经浇筑完成,再也无法逾越。
![]()
我完全理解这种“天赋决定论”。它干脆利落,让复杂的成功学变得简单直接,也为所有旁观者提供了一种“我早就看透了”的安心。
可我也忘不了评论区里,那位名叫“Godblessyou2020”的网友,他用略带乡音的文字,固执地为我们讲述了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一个来自乡村的中学生,如何从二百二十多名应届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考上大学的人。他说,刚进大学时自己的成绩几乎垫底,可一学期后,就轻松拿到了年级第二。他说,不是城里的孩子就一定更聪明,而是他们遇见了更好的老师。
那个数学84分,除了关乎“天赋”,会不会,也是某种我们亏欠他的东西?
![]()
这就是最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的地方。我们心疼这个孩子,就像心疼一个在荆棘地里赤脚奔跑的傻瓜。他明明已经拼尽了力气,往前跑了48步,可命运的潮水却把他推得更远。他背上驮着的,哪里只是自己的未来?那分明是父辈沉甸甸的期望,是整个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全部寄托,是所有普通人对于“考上好大学就能过好一生”的全部信仰。那份“必须考上985”的执念,太重了,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
所以,也难怪最稳妥、最理性和最务实的声音会这样说:“605就该走个好点的211选个好专业,研究生考个985是一回事”。在评论区这场关于“复读值不值”的全民大核算里,有人一笔一笔地计算着他的年龄与职场的黄金窗口,有人甚至提到了北京给本科生落户的年龄限制。他的青春,仿佛被摊开在一张巨大的Excel表格上,供所有人计算着成本与收益。
![]()
可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当我们这些“过来人”,用我们的经验、效率和风险评估,苦口婆心地规劝他“回头是岸”时,我们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亲手熄灭了那束可能不够聪明、但却足够滚烫的光。
他当然可以选择转身,走进那所211大学,从此走上一条四平八稳、一眼能望到头的“正确”人生。但他没有。他选择了第二次复读,哪怕这看起来悲壮,甚至有点蠢。
这或许,就是他的故事能撬动整个舆论场的全部秘密。到了这一刻,他早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复读生了。他和唐尚珺一样,成了一个符号,一面镜子。所有关于教育公平的争吵、天赋与努力的辩驳、理想向现实的妥协,这些拧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大矛盾,最终都压在了他那单薄的肩膀上。我们争论他,本质上,是在争论我们自己内心最认同的那条路。
![]()
他就像是当代教育图景里的堂吉诃德,拿着一杆生了锈的长矛(那要命的数学84分),就对着那名叫“985”的风车,一次次地发起冲锋。而我们,都是这幅画的看客,有人为他摇旗,有人喊他回来,也有人在想:那风车本身,是不是也该到了被重新打量的时候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他能否成功登陆时,我们是不是也该问一句:那座堡垒,真的值得他押上整个青春吗?
明年6月,没有人知道这个高五孩子会考多少分。但我清楚地知道,当那份录取通知书再次抵达时,无论它带着怎样的色泽,这个年轻人都已经为我们这个焦灼的时代,写下了一封无法被忽视的说明书——里面写满了关于选择、代价,以及那份不被理解的执拗。
![]()
如果是你的孩子,明年高考分数出来的那一刻,你还会让他,再一次走上这条独木桥吗?
(图源网络,侵联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