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0月底,中国数学界迎来了一则震撼人心的喜讯,迅速在学术圈引发热议:“34岁女数学家王虹两天之内连摘两项国际顶级大奖——塞勒姆奖与ICCM数学奖金奖!”这一消息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
王虹堪称当代数学领域的“奇迹缔造者”。她不仅成功破解了百年未解的三维挂谷猜想,更以卓越成就刷新了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IHES)长达七十余年的历史记录,成为该机构首位女性终身教授。这位曾被称作“半路转行”的天才,如今让全球学界为之侧目。
在北京大学一间座无虚席的报告厅里,听众早早聚集,其中包括众多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平日极少公开露面的“韦神”韦东奕也连续数日端坐前排,专注聆听这位90后数学新星的讲座。讲台上,王虹身着简约白衬衫,语调沉稳地逐步剖析“挂谷猜想”的证明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这项始于1917年由日本数学家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否存在体积趋近于零的集合,使得单位长度线段可在其中完成任意方向旋转?”——百余年来令无数顶尖学者束手无策,直至今日才被彻底攻克。
连斩两座大奖
年仅34岁的王虹,在短短48小时内接连荣获ICCM数学奖金奖和2025年度塞勒姆奖,这两项荣誉被广泛视为菲尔兹奖的重要风向标。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国际数学界掀起巨大波澜。
![]()
10月27日,她在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摘得ICCM数学奖金奖。该奖项由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发起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专为表彰45岁以下具有杰出贡献的华人数学家,因而享有“华人菲尔兹奖”的崇高称号。
历史上,已有十位塞勒姆奖得主最终斩获菲尔兹奖。例如陶哲轩,他在2000年获得塞勒姆奖,六年后便荣膺菲尔兹奖。此次王虹获奖后,陶哲轩第一时间发来祝贺,表达对这位年轻同行的高度认可。
![]()
更令人惊叹的是,就在次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正式宣布:王虹荣获2025年塞勒姆奖。该奖项创立于1968年,旨在嘉奖在傅里叶分析及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青年学者,评审标准极为严苛,全球每年仅授予一人。
“半路出家”的数学天才
王虹的成长轨迹堪称传奇。1991年出生于广西桂林沙子镇的她,父母均为普通中学教师,家庭并无特殊学术背景。然而,谁也未曾预料,这个看似平凡的女孩未来将在数学世界掀起惊涛骇浪。
![]()
她的天赋早在童年时期便显露无疑:五岁便自学完成小学一年级全部课程,随即跳级进入二年级;六年之后再次跳级升入初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在16岁时以653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系,展现出超凡的学习能力。
但进入北大不久,她意识到自己真正的热情在于纯粹数学。面对亲友劝阻,她毅然申请转入数学专业。这次选择被许多人视为冒险,却恰恰是命运转折点——正如蛟龙入海,从此一飞冲天。凭借顽强毅力,她迅速弥补知识差距,并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
![]()
本科期间,王虹已在科研方面崭露头角。在刘张炬教授指导下,她完成了题为《经典Hodge理论和度量空间上的Hodge理论》的毕业论文,并与合作者共同解决了2+1维波动方程的Sogge局部光滑性猜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2011年毕业后赴法深造期间,她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的低谷。那段被称为“迷茫期”的岁月中,她坦言曾质疑自己的数学潜能,甚至中断学业半年,尝试学习建筑学,试图寻找人生新方向。
![]()
然而命运终将她带回数学之路。今年2月,她与加拿大数学家约书亚・扎尔合作,提交了一篇长达127页的论文,系统性地证明了三维挂谷猜想,终结了一个世纪难题。他们从投影几何出发,采用反证法构建严密推导链条,最终揭示矛盾所在,宣告问题闭合。
这场胜利不仅震动学界,也让人们再度聚焦另一位来自北大的青年才俊——韦东奕。
北大“扫地僧”
提到“北大扫地僧”,人们总会想到韦东奕。他最初走入公众视野,源于一段街头采访视频:镜头中的他穿着朴素外套,手中提着矿泉水瓶和馒头,面对提问略显羞涩。
![]()
当时他轻声介绍自己是北京大学数学系2014级研究生,通过保送入学。要知道,北大的保送机制极为严格,入选者皆属凤毛麟角,足见其过人资质。
记者好奇追问:“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数学?”他坦率回应:“不太清楚,关键还是兴趣驱动吧。”随后,他又腼腆地向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送上祝福:“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
![]()
韦东奕早年即展现惊人天赋:高一、高二连续两年夺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包揽四大金奖;其所创“韦方法”已被纳入部分高校教材体系。
尽管成就斐然,他对同行的工作始终抱持谦逊态度。面对王虹的突破性成果,他选择以学生姿态静心聆听,这份纯粹的求知精神,与王虹的执着探索交相辉映。
数学天才的首次“碰撞”
近期,因王虹回母校举办专题讲座,韦东奕再度成为舆论焦点。当她站在讲台讲解三维挂谷猜想时,第一排赫然坐着韦东奕的身影,连田刚院士等重量级学者也亲临现场。
![]()
讲座结束后,韦东奕主动靠近王虹,倾听她与学生的讨论,手中依旧握着他标志性的矿泉水瓶。从流传视频可见,王虹位于左侧授课,而韦东奕伫立右侧PPT幕布前,神情专注,显然已沉浸于深度思考之中。
更难得的是,两位天才在会后展开了深入交流。虽然研究方向各异,但一旦谈及数学难题,两人便滔滔不绝,旁若无人,周围学生几乎找不到插话机会。
王虹的持续突破,自然让人联想到同出北大的韦东奕。两位青年学者虽路径不同,却共享相似的成长轨迹:低调务实、潜心治学。他们的存在,共同勾勒出中国青年数学力量的“双子星座”图景。
![]()
2025年10月27日与28日,王虹接连斩获ICCM数学奖金奖与塞勒姆奖,消息传开后,网络上赞誉如潮,不少网友感叹她再度打破了性别与年龄的隐形壁垒。
与此同时,韦东奕与其团队也在《Forum of Mathematics, Pi》发表重要论文,成功解决超临界散焦非线性波动方程的爆破问题,引发国际广泛关注。
尽管研究领域各有所长,但他们都在基础数学前沿取得了世界级成果。相较而言,王虹的国际影响力更为突出——她已被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聘为终身教授,成为该机构自1950年代成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
结语
从王虹的小镇逆袭,到韦东奕的默默耕耘,他们的经历昭示着一个真理:学术之路没有捷径可循,唯有脚踏实地、持续深耕,才能抵达思想的高峰;唯有保持敬畏与谦卑,才能不断突破认知边界。
在这个呼唤原始创新的时代,这种纯粹的治学精神远比任何奖项更具价值。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世上并无所谓的“天生学者”,所有的辉煌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与孤独中的坚守。
真正的强大,不仅体现在攻克难题的能力,更在于既能超越自我,也能真诚欣赏他人光芒。
![]()
相信王虹的经历将激励更多热爱数学的年轻人奋勇前行。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涌现出更多像王虹、韦东奕这样的杰出人才,携手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迈向更高维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