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还记得本学期开学初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发生变动的讨论吧?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其中的乘法,以前不分乘数和被乘数,现在又进行区分了。
比如,“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2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以前写成3×2,或者写成2×3,都是可以的,但是现在不能了。
根据现在的改变,只能写成2×3,把每份数放在前面,把份数放在后面,这样表示是有3个2相加,而不是有2个3相加。
这里面的数量关系是:
每份数×份数=总数
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其实不然。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留在最后回答。
![]()
继续说这个事儿。
过来人都知道,这次变动,实际上是改回去,因为以前就是规定要严格区分的。
由区分改为不加区分,是在2000年。
这次改回去,一开始我觉得有道理,可后来细想又觉得没有道理,也没看到有编教材的专家出来说改回去的原因、道理。
中国青年报当时有个报道,记者采访几个教育界专家,也没人回答“不区分被乘数和乘数对孩子的后续学习是否有影响”这个问题。
所以,我对改回去的理由提出了质疑:没有调查统计的证据显示,不加区分对学生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要知道,当年改为不加区分,可是有理由的,那是因为广大一线教师发现区分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掌握,所以才改成不加区分的。
![]()
今天看到数学家张景中的一个科普视频,讲的就是数学教材这个改回去的问题。张景中是持反对态度的。
有人可能不知道张景中是谁。张景中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主要从事机器证明和教育数学研究,1995年当选院士并获多项国家级科研奖项。现在他也做青少年教学科普。
张景中说,3个2相加,必须写成2×3,不能写成3×2,否则就算错,这样的规定给孩子添了不少麻烦。
张景中从“乘法最核心的东西”角度,说不管是2+2+2,还是3+3,结果都等于6,结果是确定的。
![]()
张景中院士还从乘法交换律的角度,指出了没必要硬性规定两个乘数的位置。
也就是说,张景中院士认为,对于这类题目,关注的就是计算结果,而不是两个乘数的书写顺序。
张景中院士说,孩子明明会算出来答案是6,纠结于哪个数在前,哪个数在后,反而注意力从集中在算对上,转移到写对顺序上,所以实在没必要。
我现在也认为没必要。
就比如,“有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2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题目,要求的是有多少个桃子,学生能算出来、能知道有6个桃子,这就达到了要求,这就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了。
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比如,你让孩子去数地里有多少棵树,孩子去地里,数出有多少行,每行有多少棵,然后算出来告诉你,你会问他乘的时候哪个数字在前、哪个数字在后吗?
所以我认为,对于这种类型的问题,学生只要知道用哪两个数相乘,并可以求出结果,这就具备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非常认可张景中院士的观点。
![]()
实际上,“2×3”与“3×2”的意义问题,不在于数字顺序,而在于理解。
之前我说过:
“2×3”可以理解为,每盘2个桃子,一共有3盘,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3×2”同样可以作此理解,区别在于先说盘数,后说每盘个数:一共有3盘桃子,每盘2个,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像第二种,先说份数的情况,在生活中很常见,为什么解题时不可以先写份数呢?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数字顺序,而在于学生应该知道数字后面是有单位的。
学生知道数字后面有单位,即知道“2个/每盘×2盘”,或知道“2盘×3个/每盘”,就说明他是理解的。
而如果学生虽然写成2×3,却不知道数字后面的单位,说明他还是不懂。
![]()
现在来回答一开始的那个问题。
实际上,把每份数放在前面,把份数放在后面,这不过是一种人为规定而已。
每份数×份数,算出来是总数。
份数×每份数,算出来同样是总数。
试想,如果一开始规定,把份数写在前面,把每份数写在后面,难道不可以吗?如果一开始这样规定,我们今天难道不会有另一种思维定势吗?
再请问,有5辆车,每辆车坐10人,求一共可以坐多少人,怎样思考、怎样列式更顺畅、更快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