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
韩非画像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 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一、口吃公子,笔铸法魂
01.法家集大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出生于韩国新郑(今河南新郑),为韩国宗室子弟。他口吃,不擅言辞,却有着惊人的思考力和写作才华。
战国末期,韩国积贫积弱,饱受强秦欺凌。身为韩公子,韩非子目睹国家危难,多次上书韩王提出变法图强之策,却未被采纳。于是,他转而著书立说,写下了《孤愤》《五蠹》《说难》等不朽名篇,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的思想冷静而深刻。他综合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并非简单叠加,而是构建了一个以 “人性自为” (人人皆为自己谋利)为哲学基石的完整理论体系。在他看来,人际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因此,君主必须处势、抱法、操术三者并举:即牢牢掌握权力(势),以公开、严明的法令(法)治理国家,同时运用隐秘的考核与控制手段(术)来驾驭群臣。
他的笔锋犀利,直指要害:“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强调实践经验;“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主张法律平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则批判了在他看来会破坏秩序的力量。韩非子是一位卓越的系统构建者,他将前人的思想碎片熔铸成了一套严密而冷酷的政治哲学蓝图。
![]()
江苏淮安:韩非子雕像
02.故国的沦陷
韩非子青年时代生活在韩国都城新郑,彼时的新郑,虽地处中原腹心,却因韩国西迫于强秦,南制于雄楚,东接世仇之魏,而沦为风雨飘摇的“四战之地”。这给年轻的韩非子留下了切肤之痛,也深刻塑造了他务求实效、力图富强的思想底色。
然而,韩非子在韩国始终得不到重用。当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后却大为倾倒,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公元前234年,秦军压境。在兵锋威胁之下,韩王被迫派遣韩非出使秦国。这构成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历史场景:一心存韩的宗室公子,其价值却只能通过敌国的赏识来体现;而意图灭韩的虎狼之秦,其君主恰恰是他思想最激赏的读者。
当他奉命离开新郑,西行入秦时,其内心所承受的国族责任与个人理念之间的张力,可想而知。他携带着存韩的使命,却要去面对一个将他的学说奉为圭臬、并以此作为兼并天下蓝图的对手。这种个人身份与学说效用之间的巨大错位,使其秦国之行从开始就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之下,也构成了他个人悲剧的序幕。
![]()
广东东莞清溪公园浮雕墙,韩非子
03.命运的转折
韩非子到达秦国后,虽受秦王政赏识,但这场相遇迅速演变为其人生悲剧的开端。
当时秦国的权臣李斯,与韩非子师出同门,皆受业于荀子。李斯意识到韩非的才华与其“韩国公子”的身份,将对自身地位及秦国的统一大业构成双重威胁。于是,他向秦王进言时,并未简单诋毁,而是运用了法家的利害逻辑:“韩非,毕竟是韩国公子。如今大王要兼并诸侯,他的心终究会向着韩国而不会帮助秦国,这是人之常情。若不能用他,让他久留后再放归韩国,无异于自留后患,不如找个过错依法杀了他。” 这番说辞,精准地利用了秦王的猜忌,将韩非置于忠秦还是忠韩的身份困境中。
秦王听信其言,将韩非下狱。李斯随即派人送去毒药,逼其自尽。公元前233年,韩非欲诉无门,冤死狱中,年仅四十七岁。
![]()
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韩非子二十卷
二、人性自为,法势术合一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系统构建者。他并非简单继承前人学说,而是创造性地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三者熔于一炉,构建了一个以“人性自为”为基石、系统、严密、可操作的政治哲学体系。这一体系解决的不仅是治国手段问题,更是权力运行的顶层设计,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完整性。
01.哲学基石:“人性自为”论
理解韩非子的思想体系,必须从其“人性自为论”这一逻辑起点出发。他彻底抛弃了儒家“人性善”的乐观假设,虽受其师荀子“性恶论”的启发,却走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不再纠缠于人性的道德善恶,而是将人对利益的追求视为一种客观的、可被利用的行为规律。
在《外储说左上》中,他通过雇主与雇工的经典案例,冷彻地揭示了人际关系的本质:一切社会行为,从生产活动到君臣相处,其底层逻辑都是精确的利害计算。人的行为动机根植于“自为心”,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倾向。
因此,建立在对道德自觉的期望之上的治国方略(如儒家仁政)必然是脆弱且不可靠的。治理国家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承认并利用这一冷酷的现实,通过精密设计的制度(法)、权谋(术)与权势(势),以赏罚为驱动力,系统地引导和驾驭臣民的行为。
![]()
北京国家博物馆馆藏《韩非子》
02.三位一体的治国术:法、术、势
“法”——公开的准则,国家的轨道
韩非子主张“法莫如显”,法律必须明文公布。其核心原则是:“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强调执法上不偏袒权贵,以维护法令的威严。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确保刑罚与奖赏能触及社会各个阶层。“以法为教” 确立法律作为唯一的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
“法”的作用,在于建立一套清晰、客观的国家运行规则,使社会摆脱人治的随意性,高效地趋向“富国强兵”的目标。
“术”——人君的权谋,御下的手段
“术”是君主藏于心中,用以驾驭群臣的隐秘考察与控制方法。韩非子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术”。
“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构成了一个基于职责与绩效的考核系统。“藏之于胸中…潜御群臣者也。” 要求君主深藏不露,通过参验信息来暗中掌控。“君无见其所欲” 旨在防止君主的好恶被臣下利用。
“术”是基于对“人性自为”的冷静预设,而形成的一套不可或缺的控臣技术。
“势”——绝对的权力,统治的根基
“势”是君主发号施令的权力资本。韩非子以“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为喻,指出:“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 权势地位才是根本,君主必须牢牢掌握生杀予夺之“势”。一旦失势,再高的才能与道德也无从施展。
“法”是公开的规则,“术”是隐秘的手段,“势”是推行规则与手段的权力根基。三者如同鼎之三足,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套确保君主绝对权威、驱动国家高效运转的严密体系。
![]()
北京高碑店漕运历史文化游览区韩非像韩非子像
03.历史进化观与“耕战”立国
韩非子反对“法先王”的复古思想,提出了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的历史发展观。他认为:上古时期在道德上竞争,中世在智谋上角逐,而当今则完全依靠实力相争。在“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的战国末期,唯有实力才是存亡的根本。
因此,他主张将全国力量高度集中于两件事:农耕与战争(耕战)。一切不直接服务于耕战目标的群体,如儒生、纵横家、游侠、商贾、手工业者,都被他视为蛀蚀国家的 “五蠹” ,主张从政治和社会层面予以压制和排斥。这构建了一套将整个社会组织成一架高效战争机器的体系,是其思想应对时代生存危机的必然产物。
![]()
陕西咸阳古渡廊桥韩非子雕像
三、秦狱孤魂,思想永存
韩非子死后,他的思想被秦朝奉为主要的治国理念,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提供了关键的理论蓝图。秦始皇嬴政与丞相李斯等人,均是这一学说的深度践行者。
然而,历史给出了无情的检验。将法家学说与严刑峻法推向极致,加之徭役无度,最终导致秦帝国二世而亡。这不仅是其思想的悲剧性反讽,更深刻暴露了其理论体系长于“进取”而短于“守成”的内在局限。
及至汉代,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象之下,中国历代王朝实质上普遍采纳了“外儒内法”的治理模式。韩非子所奠定的法治框架、官僚管理体系与权力驾驭艺术,早已无声地融入中国政治文化的血脉,成为其隐秘而坚硬的基石。
![]()
《韩非子》书影
今天,我们行走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站在新郑的古城墙下,依然能感受到韩非子那冷峻的目光。他不是一个令人温暖的思想家,却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存在。他对制度、权力、人性的深刻洞察,至今仍在叩击着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既有效率又有温度的社会?如何在权力与制约之间找到平衡?
他是韩非,他从河南走来,他是法家的魂魄,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座冷峻的高峰。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你有没有去过河南新郑,
探访过与韩非子相关的历史遗迹?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