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还在穿短袖,后脚便穿上大棉袄,这个十月,北方人体验了一把“速冻模式”。十月中旬就穿羽绒服,朋友圈刷屏的“数十年一遇寒冬”传言,今年真的“超级冷冬”要来了?
10月中旬后,这股较强冷空气便自北向南横扫全国,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降温幅度达10-16℃,局部地区甚至超过18℃。
![]()
而另外气象监测数据显示,10月20日早晨,气温0℃线已推进至华北中部。北京南郊观象台连续两天晨间气温跌破冰点,10月20日低至零下0.5℃,21日为零下0.3℃。
十月下旬,寒冷天气以强劲姿态席卷北方。气温0℃线迅速推进至华北中部,北京南郊观象台记录到零下0.5℃的低温。朋友圈被“入冬”、“冷出新高度”的感叹刷屏,人们纷纷从短袖直接换上羽绒服。
北方多个城市的气温创下历史同期新低。10月19日,39个气象站的最高气温打破10月中旬最低纪录,呼和浩特、张家口、延吉等城市位列其中。
![]()
可以说,这寒冷毫不留情地向南扩展,湖北十堰也出现了6.3℃的低温。
甚至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入冬时间较常年偏早7-15天。北京于10月18日正式入冬,比常年平均的10月31日大幅提前,创下近十年最早入冬纪录。北方多地提前进入冬季,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在10月下旬就迎来首场降雪,比往年提前近半个月。
那怎么今年这么冷?
![]()
今年北方冷得早的现象背后,实际是多种气候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北极涡旋的不稳定是关键因素之一,这个通常环绕北极地区的强大冷性低压系统,今年10月出现异常分裂,导致冷空气大规模向南“泄漏”。
北极涛动指数处于负位相,像跷跷板一样将冷空气推向中纬度地区。当北极涛动指数为负时,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影响我国。而在2025年10月以来,这一指数持续为负且强度不断增强,成为北方地区气温偏低的重要原因。
![]()
拉尼娜现象也在其中扮演角色。根据世界气象组织2025年9月的预测,2025-2026年冬季将出现中等强度拉尼娜事件。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它会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导致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
不过,拉尼娜现象并非必然导致冷冬,但确实增加了气温偏低的概率。毕竟此前拉尼娜年时,中国冬季气温偏低的概率约是偏高概率的两倍。
而西伯利亚高压今年提前加强并异常活跃,持续堆积冷空气,形成强大气压梯度。当高压系统南下时,冷空气爆发式倾泻,造成我国北方大范围剧烈降温。
![]()
那既然如此,今年还会更冷吗?
根据中国气象局2025年10月发布的《2025-2026年冬季气候趋势预测》,今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偏低0.5-1.5℃,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偏低幅度或达2℃以上。最冷时段可能出现在1月中旬至2月初,全国多地将迎来寒潮天气。
当然区域差异明显。东北地区最低温度可能出现在1月中下旬,可达零下30℃以下;华北地区最冷时段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最低温度可能达零下15℃左右;江淮、江南地区最冷时段则在1月下旬,最低温度可能降至零下5℃左右。
![]()
而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冷冬,个人和社会需要做好多方面准备。门窗是家中最容易散热的地方,使用密封条可以减少30%以上的热量损失。采用“多层穿衣法”,内层吸汗、中层保暖、外层防风防水,能根据温度灵活调整。
寒冬会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构成威胁。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死亡率比其他季节高出10%-30%。低温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所以北方农区需抓住晴好天气加快秋收进度,及时烘干入库,防范籽粒发芽霉变。温室大棚应加固棚架,覆盖保温材料,做好防冻准备。
![]()
不过气象专家也说了,尽管今年冬季整体可能偏冷,但季节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市民应关注短期天气预报,及时调整出行计划。
只得说,按照目前这样的气候趋势来说,未来的气候反差怕也是见怪不怪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