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暴雨就能让堤坝轰然坍塌,近千人流离失所,四分之三的水道濒临财务崩溃,99%的通航河道面临气候浩劫,这不是末日电影场景,而是英国运河与河流网络正在遭遇的真实困境。
随着2025年冬季降雨季临近,极端天气与资金短缺的双重绞杀,让这个拥有百年水道历史的国家,正站在基础设施崩溃的悬崖边。
同样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考验,为何中国能通过持续基建投入筑牢水利防线,英国的困境背后,藏着怎样的警示?
![]()
2025年元旦当天,英国布里奇沃特运河邓汉马西段的堤坝突然坍塌,汹涌的河水瞬间淹没了周边农田和一座污水处理厂,近千名居民被迫紧急撤离。
尽管这条运河一直被视为维护状况良好的典范,但突如其来的暴雨还是引发了灾难性故障,仅临时加固工程就耗资40万英镑,而永久性修复的费用至今仍无明确答案。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2025年5月至9月,利兹-利物浦运河部分河段因持续干旱导致水位过低,不得不全面关闭,不仅让依赖运河的航运业务陷入停滞,更对沿线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
内陆水道协会(IWA)发布的首份气候风险地图更是敲响警钟:在全球升温2摄氏度的预测情景下,英国99%的通航水道都将面临风险加剧的困境,其中彭宁山脉和中部地区的高地水库受干旱影响最为严重,而这些水库正是多条运河系统的核心水源。
英国水道的危机,本质是气候压力与资金短缺的双重绞杀。内陆水道协会活动总监查理·诺曼强调,即便基础设施维护到位,极端气候本身就足以造成严重破坏,而数十年来不稳定的政府支持,让这种破坏雪上加霜。
负责管理英国80%通航运河(约2000英里)的运河与河流信托基金会(CRT)指出,这些水道不仅为超过千万民众提供免费的自然休闲通道,每年还能为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NHS)节省约15亿英镑开支,支撑着超过8万个就业岗位,更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绿色走廊。
![]()
但这样一个兼具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的重要网络,却长期面临资金缺口:IWA对全英水道管理机构的财务评级显示,75%的机构被划入严重赤字(红色)或财务紧张(黄色)等级,其中环境署和剑河保护协会都公开承认,无法履行所有既定的维护承诺。
剑河保护协会主席大卫·古德对此深有体会,地方市长为贝茨咬锁稳定工程提供的50万英镑资助虽被称为“救命稻草”,但他坦言,一次性拨款根本无法解决长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类似160万英镑级别的基础设施工程,在全英水道网络中还有无数个。
与英国的被动应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通过长期、持续的基建投入,在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上交出了亮眼答卷。
![]()
作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国家,中国同样面临干旱、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挑战,但通过数十年的系统性规划与资金倾斜,构建起了覆盖全国的水利防护网络。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中国持续投入千亿级资金用于河道疏浚、堤坝加固和生态修复,仅2024年就完成了1200余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不仅有效降低了洪水风险,更保障了沿线航运与生产生活的稳定。
在抗旱方面,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每年为北方缺水地区输送近50亿立方米水资源,从根本上缓解了干旱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与英国部分运河因缺水被迫关闭的困境形成鲜明反差。
![]()
中国的实践证明,水利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离不开“长期主义”的资金投入与科学规划。从黄河大堤的常态化加固到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升级,持续的资金保障让设施维护有章可循,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
这种投入并非单纯的资金消耗,而是对未来的战略投资,正如英国内陆水道协会所强调的“当下投入数百万,未来将节省数十亿”,中国通过提前布局,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安全屏障。
面对日益严峻的危机,英国官方并非毫无行动,英国环境、食品与农村事务部表示,已向运河与河流信托基金投入逾4.8亿英镑拨款,用于基础设施维护,但同时强调,航道管理机构对运河的安全与气候变化适应能力负有独立责任。
![]()
然而,这笔资金显然难以填补缺口:仅2024年冬季的八场命名风暴过后,CRT用于紧急维修的费用就高达1000万英镑。
CRT首席执行官坎贝尔·罗布呼吁,需要更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和资金捐赠,才能支撑运河网络的正常运转。英格兰水务协会则进一步呼吁政府重新审视可持续的长期资金方案,查理·诺曼更是发出警告。
如果不及时加大干预力度,这条承载着历史与经济价值的航道网络,将在2050年前面临不可逆的衰败,事实上,英国水道的困境给所有国家都敲响了警钟。
![]()
基础设施的维护没有“暂停键”,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短期的资金节省可能换来长期的灾难代价,无论是加固堤坝、建设调水工程,还是提升设施的气候适应能力,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与科学的长远规划,这正是中国基建模式提供的核心启示。
从英国布里奇沃特运河的坍塌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平稳运行,两种截然不同的现状背后,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短期成本”与“长期价值”的不同认知,英国75%水道陷入危机的教训表明,任何对基础设施维护的忽视,最终都将以更昂贵的代价偿还。
而中国的实践则证明,持续的基建投入不仅能抵御气候风险,更能创造持久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水利设施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工程,而是关乎民生安全、经济发展与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
对于英国而言,当下最紧迫的不是纠结于短期投入的多少,而是建立起可持续的长期资金机制,避免百年水道在气候危机中走向衰败。
而对于所有面临类似挑战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基建经验或许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以长期投资筑牢安全底线,才能在不确定的气候未来中,守护好共同的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