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烟台南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范媛副教授团队主导的“数字文旅科研为基、闭环育人链条为脉、‘三融三创’模式为魂,深化科教融合实践”案例,凭借鲜明的产业导向与显著的育人成效,成为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的典型范例。该案例紧扣数字文旅产业转型需求,构建起科研、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有效破解旅游管理专业数字人才培养痛点。
锚定产业痛点“三融三创”构建核心育人体系
面对数字文旅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团队以“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为核心科研主题,依托课题“数字经济时代‘三加三创’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创新构建“三融三创”培养模式。“三融”聚焦“科技赋能、文化铸魂、旅游筑基”融合逻辑,以文化为核心牵引,借助AI、大数据等科技打通文旅数字化路径,靠旅游场景实现成果落地;“三创”明确“创意为魂、创新为径、创业为果”能力目标,用文化创意激活文旅内涵,以技术创新突破场景瓶颈,最终通过创业实现成果产业价值。
为强化体系支撑,团队还产出系列高质量学术成果。专著《人工智能视域下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系统解析AI在文旅场景的应用逻辑,收录10余个行业实操案例;科研论文《大数据背景下文化和旅游产业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实践研究》提炼“数据采集-分析-应用”三阶方法论,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前沿理论与实践样本。
闭环实践破局 打造“科研-教学-育人”新路径
团队以“基、脉、魂”三维架构为支撑,推进五大实践环节,实现科研成果与育人过程深度耦合。科研融入教学,将“三融三创”拆解为“专业对接产业”“创意创新实训”“实践创业孵化”模块,融入《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等课程;把专著“AI+文旅融合模型”、科研论文“大数据分析框架”转化为核心教学单元,配套“文旅APP智能推荐开发”“游客需求大数据调研”等实训,搭建“数字文旅教学案例库”,推动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衔接。
引领学生科研,组建“数字文旅创新研究”小组,以“分段参与+成果共创”引导学生深度介入科研。从赴景区、文旅科技企业调研数字人才需求,到参与“VR古村落场景设计”“智慧博物馆导览优化”等子课题,再到协助科研论文数据验证,多名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省级以上期刊论文,团队项目“让历史触手可及——‘231’体系构建智慧博物馆”获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成果多元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毕业论文选题,设计“数字文旅人才评价体系构建”“VR技术在历史文旅产品中的应用”等方向,提升论文实用价值;同时打造“科研→实践→竞赛”链条,孵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沉浸式古村落旅游体验设计”、省级项目“智慧博物馆方案”,指导学生开发的“淄博智慧陶瓷琉璃博览交易会方案”获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总决赛一等奖,“茯灵记茶饮品牌策划”获全球品牌策划大赛中国区选拔赛二等奖。教学科研互哺,收集学生实践反馈与企业建议,持续优化科研方向,如将学生发现的“数字文旅场景互动性不足”痛点纳入课题补充论证,形成“教学反馈-科研优化-反哺教学”的良性闭环。
成效落地提质 实现师生双向成长新突破
该模式实施以来,育人成效凸显。学生层面,科研素养显著提升,多人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发表成果;实践创业能力落地见效,2024年主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国家级、省级立项并顺利结项,部分项目进入商业化筹备;竞赛竞争力大幅增强,近三年获全国性竞赛奖项10余项、省级奖项20余项,覆盖数字文旅场景设计、智慧管理等领域。教师层面,团队形成教学与科研双向赋能态势,依托科研搭建的教学案例库已应用于多门核心课程,替代传统滞后素材,教学改革成果获全国性教学赛事认可;科研成果因吸纳实践诉求更贴产业需求,课题报告、学术论文实现“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深度耦合。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三融三创”模式,加强与文旅企业、科研机构的协同,为数字文旅产业培育更多“懂技术、通文化、善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为高校科教融合育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闪电新闻记者 苏佳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