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山西工程技术学院李达教授给我说了一个平定方言,叫xie hua(音协华),形容以小聪明行欺骗、耍手段。要么言行夸张,一惊一乍;要么心机深沉,通过伪装或计谋达到目的。
比如,小孩子走路不稳摔倒了,趴在地上哇哇大哭不肯起来,大人往往会说:“你真是‘xie hua’了,自己站起来不就行了嘛!”这里的“xie hua”,就带有指责孩子小题大做、用哭闹来博取关注或逃避责任的意味。
再如,村头戏台下,大妈们咬着耳朵议论他人:“孙二狗家的可真够‘xie hua’的,心眼多得来,跟她打交道可得小心着点。”这里的“xie hua”,是指人心机深、鬼主意多,难以相处的意思。
![]()
平定县娘子关
“xie hua”这个词,在平定人的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是个非常有地方特色的表达。然而,这两个字究竟该怎么写,几乎没人能说得上来。
因此,李教授嘱咐我,要对“xie hua”的本字进行一番考证,努力将这份珍贵的乡音、这份承载着地方记忆与情感的文化碎片留存下来。
一
词是语音、意义、字形三者的结合体,但语言经过长期演变,尤其分化为不同方言后,这三者的对应关系可能被打破,导致一些口语中常用的词,其本来的书写形式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失传,从而产生“本字”考证的问题。
一方面,原本的字要么读音与现在不同,要么语义发生了变化,人们便认不出它原本对应的是哪个字。
![]()
古代典籍
另一方面,有些词在口语中仍在使用,但书面语早已不再用原来的字;还有些词在书面语中换了新字,可新字与口语读音无法对应,只能随意找字拼凑。
平定方言中常用的“xie hua”(音协华),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会说不会写”,正是语言演变导致口语词与历史书写形式失去关联的结果。
考诸典籍,“xie hua”一词的源头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西汉有个人叫扬雄,学问很大,他写了一本书叫《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里程碑式典籍。
“輶轩”,读作yóu xuān(音又宣),指古代天子派往各地采集民风、了解民情的官员所乘的轻便马车,这里代指“负责采集各地语言的官员。“使者”,就是指这些官员。
![]()
古代书桌
“绝代语释”,意为解释流传于不同时代、可能已不常用的古老词语。
“别国方言”,指不同地域的方言词汇。
这个书名整句话连起来就是:“通过輶轩使者的采集,解释古老词语、记录并阐释不同地域的方言”。
因书名过于拗口、不易记忆,后人多将其简称为《方言》,或因作者姓氏,又称之《扬子方言》。
![]()
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书影
《扬子方言》中提到一个词,叫“黠姡”,与今天平定方言中表“以小聪明行欺骗耍手段”的xie hua(音协华),音义皆通。
该书“第二”载:“姡,狯也。”又在“第十”中进一步解释:“凡小儿多诈而狯,或谓之姡,言黠姡也。”
北宋《广韵》《集韵》载:“姡,户栝切,音活。诈也,腼也。”意思是说,“姡”的读音是“户栝切,音活”,折合今音大致为huó(音活)。语义有二:一是狡诈、狡猾,二是腼腆、羞答答。
![]()
西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书影
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坚黑也”,指黑色物体中质地坚硬的那种,后来引申为“奸诈、机巧”。
《史记・货殖列传》中“桀黠奴”一语,便是指那种本性顽固且善于隐藏心思、行为的家奴,正是用了“黠”的引申义。
《扬子方言》亦载:“慧,自关而东赵魏之间谓之黠,或谓之鬼。”意思是说,“慧”,即“聪明”这个词,从函谷关向东,在赵国和魏国一带被称为“黠”,有的地方也称为“鬼”。
![]()
《康熙字典》“黠”字条
直到今天,北方方言中,仍会把机灵、聪明,且带有机巧特质的人,称之为“鬼”。比如平定人经常说:
“刘秃头这个人鬼得很。”
“何大拿心眼太多,脑子太鬼,不好摆布。”
二
在古代汉语中,人们把这种不好摆布的“机灵鬼”,又称作“狯”。
狯,在历代韵书中的反切注音虽略有差异,但折合现代汉语读音大致皆为kuài(音快)。
同时,“狯”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比如北宋《集韵》:“户八切,音滑。本作猾。”这表明“狯”与“猾”在音义上相通,二者是异体字的关系。
![]()
《康熙字典》“狯”字条
结合“姡”(音huó)与“狯”(音huá)的古代读音相近、语义均含“狡诈”,再加上《方言》中“姡,狯也”的直接对应,可推断“姡”与“狯”也是音义相近的异体字。
由此可见,“黠姡”是“黠”与“姡”的同义复合词,通过叠加强化了“狡黠”的语义。
从语音演变来看,“黠”的古音在平定方言逐渐演变为〔xieʔ〕(音协,入声),比如,瞎子的“瞎”字,平定方言就读作〔xieʔ〕。这里的-ʔ,是喉塞音韵尾,属不送气音,发时无需出声,只要将舌头放在准确的位置上,并协助喉咙把尾音“吃掉”就可以了。
![]()
山西古代民居
从语义来看,“黠姡”,与如今平定方言中表“以小聪明行欺骗、耍手段”的“xie hua”用法完全契合,二者可谓音义皆通。
“黠姡”一词因“姡”字古僻罕见,后世典籍文献中多转写为“黠狯”“黠猾”。这两个衍生词不仅延续了“机灵、狡诈””的核心含义,更在不同时代的文献中留下了鲜明的历史印记。
“黠狯”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献。垂拱三年(687),陈子昂向武则天呈上《谏雅州讨生羌书》奏疏,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吐蕃黠狯,抗天诛者二十余年。”意指吐蕃政权狡黠难制,对抗中央朝廷的征讨已持续二十多年。
![]()
清代《增注唐策》书影
吐蕃,读作tǔ bō(音吐波),是唐代西部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活动于今青藏高原地区,与唐的关系时好时坏、时战时和。
初唐至盛唐前期,双方多次通过和亲稳定关系,最著名的是文成公主(641年)和金城公主(710年)入藏。
盛唐后期至中唐,双方因争夺西域(安西四镇)、河西走廊、青海等战略要地,爆发长期战争,比如 “大非川之战”“石堡城之战”。
陈子昂笔下的“黠狯”一词,精准地勾勒出吐蕃在与唐朝军事对峙中展现出的灵活应变之态,也流露出唐人对吐蕃复杂难言的情感。
“黠狯”这个词生命力持久,直至清代仍广泛使用。比如:
![]()
山西民居
清代翟灏《通俗编》:“扬雄《方言》有云:‘凡小儿多诈而狯,或谓之姡。’注云:‘言黠姡也。’姡字长言之则转为‘乖’,今正谓小儿黠狯曰‘乖’,本指未泯没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西汉扬雄的《方言》里提到,凡是小孩大多狡诈调皮,有的地方把这种小孩叫做“姡”,《方言》的注释解释说:“这就是黠姡”,即机灵狡诈的意思。把“姡”字拉长声音读,发音就会转变成“乖”。现在人们正好把小孩狡诈调皮叫作“乖”,这是指小孩天生的机灵本性没有消失。
三
“黠猾”一词见诸文献相对晚于“黠狯”,似始于宋元时期。
南宋真德秀《大学衍义》论及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时称:“元昊黠猾,且堕吾边臣之计,疑其将而杀之。”李元昊领导的西夏与北宋长期对峙,其人性情多疑狡诈,经常把自己手下的将领杀掉。
![]()
宋]代真德秀《大学衍义》书影
元代郑元祐《侨吴集·赠李宪佥序》:“若公推宪平允,扬清激浊,不茹柔吐刚,而使奸邪黠猾之摄伏,此吴民于公当尸而祝之于社,虽百世不易者也。”
此篇是郑元祐为“李宪佥”所作的赠言,通过赞扬对方德行政绩,表达对吏治清明的期许,也暗含对吴地民生的关切。
宪佥,元代“肃政廉访司”或“宣慰司”的属官,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吏治、审理案件、整饬风气,相当于地方司法与监察官员。
![]()
元代郑元祐《侨吴集·赠李宪佥序》书影
这句话意思是说,像您这样秉持法令公正公允,弘扬清正风气、革除污浊弊端,不欺软怕硬,进而让狡猾奸邪之辈畏惧臣服,苏州百姓应当在社庙中为您立牌位祭祀,即便历经百代也不会改变这份敬意。
降至明清,“黠猾”在文献中的用例依然不少,比如:
明代郝敬《易领·卷一》:“若其好刚不已,虽胜亦小人之黠猾者,君子耻焉。”
明代中后期,部分士人或官员存在“以刚为荣、以术为能”的倾向,有的为博“刚直” 名声,不顾实际情况强硬行事;有的靠狡猾手段达成目的却自诩“有能力”。
![]()
明代郝敬《易领·卷一》书影
郝敬写下此句,正是借《易经》思想批判这种误区,重申“君子重道轻术”:胜利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是否符合“仁、义、中正”,若靠“黠猾”取胜,即便成功也背离君子本质。
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也提到:“沿海民大黠猾及凭藉有势力者,借东西洋由引而潜趋日本,时时有之。”
这句话描述的是明清海禁时期的现象:沿海地区格外狡猾的百姓依附权贵势力之人,会借着前往东西洋的官方出海凭证,偷偷前往日本,这种事在当时时常发生。盖叹人心巧佞,法令难防。
![]()
清代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书影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独特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人文内涵。从西汉扬雄《方言》记录“姡”的方言含义,到“黠姡”演变为“黠狯”、“黠猾”,我们不难看出,文字书写随时代流转,生动展现了汉语词汇在历史层面“音形互动、择优选用”的自我更新机制。
这一过程的本质,正是方言与通用语互动的缩影,而方言正是承载这类“语言记忆”的核心载体。
![]()
故乡
正如李达教授所言,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基因库”。每一个方言词汇,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的大门。
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护方言,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若方言消失,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说话方式,更会失去无数种理解历史、感知生活的独特视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