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2025年10月24日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外已排起数百米长队。
清华大学发放的生平册在人群中传递,泛黄照片记录杨振宁从西南联大学生、诺奖得主到清华授课老者的一生。
![]()
这场万人送别的告别仪式中,一位老者时隔8年的罕见出镜,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而他,也代替哥哥杨振宁道出了生前最后的遗憾。
93岁杨振汉罕见露面
告别仪式还未开始前,许多人胸前佩戴小白花,在等待送别杨老最后一程。
![]()
他们手中,还拿着清华发放的生平册,里面记录了杨老从西南联大、诺奖得主到清华授课老者的一生。
九点时,仪式开始,各界人士陆续步入灵堂。
![]()
家属队列中,夫人翁帆面色苍白,双眼红肿,次子杨光宇从美国赶回,虽显疲惫仍保持庄重。
几个平日从未露面的孙子辈也低调现身,其中一位小伙子手捧杨振宁遗像,神情哀伤地走进会场。
![]()
上午十点四十五分,告别仪式接近尾声,“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黑白横幅,这正是杨振宁一生秉持的治学格言。
![]()
走出灵堂的人们不愿离去,走廊过道堆满了各地送来的菊花和花圈,人们驻足缅怀这位科学巨匠。
媒体在现场采访到诸多科学界杰出人才,包括清华北大的教授及杨振宁多年好友,从他们的讲述中,杨振宁鲜活璀璨的人生轮廓愈发清晰。
![]()
不过,严肃的送别场合中,也出现了一些刺耳声音。
有网友认为大众夸大了杨振宁的功劳,理由是“最权威的官媒没报道他的追悼会”。
![]()
但事实上,这种看法过于片面,杨振宁去世当天《新闻联播》《央视新闻》等多家权威媒体就已发布严肃报道,
正如报道中所强调,杨振宁为祖国的贡献远非三言两语能尽。
![]()
他创立多个基金会扶持科研人才,自掏腰包给清华捐献百万巨款,十几年如一日婉拒本应得的100万年薪,为清华学子开设的讲座与授课全是无偿,其内容含金量备受认可。
这些常人难以企及的付出,足以证明他的价值,随着杨老的离去,那些质疑声音也应随之消散,这既是维护他的名誉,也是维护一位伟大爱国科学家的尊严。
![]()
然而,告别仪式当天,杨振宁的弟弟也罕见露面。
不过,因为年事已高,长时间站立对身体负担过重,记者捕捉到了他在后台的身影。
面对媒体的镜头,久未露面的杨振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他的透露中才知道,原来杨老生前还有着未尽的心愿。
![]()
透露哥哥杨振宁未了心愿
告别仪式后,清华大学发布的采访视频中,杨振汉首次公开了更多兄弟二人的人生交集。
那些尘封的往事,不仅展现了两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更藏着一代人共同的报国心。
![]()
杨振汉与杨振宁相差10岁,从小他就格外佩服兄长。
在他的记忆里,大哥总爱泡在父亲杨武之的书架前,一本接一本地研读深奥的书籍。
而他自己则对机械情有独钟,总喜欢拆家里的闹钟琢磨原理,父亲见状笑着说“杨家也需要实干家”,这句话成了他的人生启蒙。
![]()
上世纪70年代末,杨振汉凭借突出的能力当选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迎来了人生中最“敢闯敢干” 的阶段。
当时国内民航业还处于计划经济垄断状态,航线、票价全由国家统一管控。
他却大胆提出:要创办中国第一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航空公司:上海航空,这个想法在当时几乎没人看好。
![]()
1985年,上海航空正式成立,首架飞机起飞当天,杨振宁专程从美国发来贺电,字里行间满是对弟弟的认可。
除了办航司,杨振汉还干了许多“突破常规”的事:引进花园饭店、哈根达斯等。
把哈根达斯首次带入中国,打破外资餐饮进入的壁垒。
![]()
这些如今看似平常的举措,在当年都是没人敢碰的“硬骨头”。
“最后一次好好聊天,是十年前在清华的归根居。” 杨振汉的眼神里满是怀念。
2015年,杨振宁定居清华后,特意邀请弟弟来住了八天。
那八天里,兄弟俩很少聊过去的荣誉,更多的是家常与工作。
![]()
杨振宁给弟弟讲清华高研院的人才培养,感慨“年轻人要顶上来了”。
说起这些,杨振汉回忆起哥哥当时谈论1971年首次回国的经历。
“当时一路上看到的变化,都是往好的方向走,我真切感受到国家强大的曙光。”
这份激动,后来被他写进《曙光集》,书中满是对祖国的期许与自豪:“中国是真正看到曙光了。”
![]()
采访视频中,杨振汉披露了杨振宁生前最大的未了心愿。
杨振宁坦言自己已年老体衰,没有精力再写一本书,去记录中国后续的强大变化,但他殷切希望 “未来能有更多人写下这本书”,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这份心愿里,满是他对祖国变迁的欣喜与振奋。
![]()
![]()
杨振汉回忆,兄长不仅对他说过这个想法,还曾亲口对妻子翁帆提及。
希望翁帆将来能看到“天大亮”的那一天,到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
虽然杨振宁带着遗憾离世,但正如无数网友所期盼,他的愿望定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
结语:
当杨振汉在采访中复述兄长“中国真正看到曙光了”这句话时,很多人才突然明白。
真正的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干实事。
真正的偶像,不是活在聚光灯下,而是活在民族的记忆里。
在这个需要榜样的时代,杨振宁和杨振汉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
所谓风骨,是“宁拙毋巧”的坚守,所谓报国,是“各尽所能”的担当。
他们或许没有流量明星的热度,却有着穿越岁月的力量。
杨老虽去,风骨永存;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这,就是中国人最该追的“星”。
信息来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