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者王国维论述过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认为冯延巳、秦观的词句中有我之境比较多,陶渊明和元好问的诗句中无我之境比较多。无我之境自不必说,有我之境似乎有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
王国维解释有我之境的特点:“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又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王国维的《青玉案·江南秋色垂垂暮》写道:“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日日沧浪亭畔路。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诗去。可怜愁与闲俱赴。待把尘劳截愁住。灯影幢幢天欲曙。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楼雨。”写词人自己在沧浪亭外夕阳下的树林中寻找写诗的灵感。可叹的是忧愁,总是和闲情一同到来,正想不再忧愁的时候,天已经快亮了。不管是闲暇中的心事,还是忙碌中的滋味,全部都化入西楼外的雨中了。这是典型的有我之境,就是词人把自我的情感融入到外界事物中去,让外界事物带有自己的情感。其实这种写法是词人初入门径时的写法,总是容易多愁善感,也就是让外界事物带有词人自身的情感,移情于景,融情于景。王国维举例子:“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都是有我之境,看似写景,其实有词人的情感在里面。所有的景物都带有词人的情感,并不是死的景物,而是带有情感的活的景物,甚至带有词人的个人偏见,也就是词人在特殊环境下,让外界事物具有了特殊的情感色彩,虽然带有主观主义偏见,但仍然能写出刹那间的感受,能呈现特殊的美的境界,感染读者。
词人总是容易泛情化,容易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界事物,很容易把带有情感的外界事物写入词中。他们眼中的世界是诗词的世界,也是高度审美化的世界,当然活得比较自在,甚至感觉活在优美的童话世界里,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没有人世间的各种纷争,所有的外界事物都具有美的色彩,当然情感受到陶冶。倘若词人整天陶醉在这样的境界中,只适合于写词,却对于社会实践没有太大的帮助,就会被人视为精神不正常的人。但词人总是要写词的,而且要把主观自我外化到外界事物身上。如此一来,所有人的情感就会泛滥,会给所有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哪怕对苍蝇和老鼠,也要赋予一定的意义。韩愈写过蝙蝠,皮日休写过蚊子,《诗经》中有《硕鼠》篇,宋代的梅尧臣写过《蝇》这首诗。他们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丑陋的事物身上发现了美。或者以这些事物作为鞭挞的对象,而这些事物本身却不知道词人赋予了它们怎样的形象,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代表什么样的情感。可是词人认为它们代表一定的情感,甚至成为鞭挞的对象就可以了,可以把这种情感写入词中,可以让很多人读到,可以感染很多人,当然也就扩大了影响。这种认识和人类孩童时期的认识相似,因为孩童总是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外界事物,认为外界事物就是自己认为的那样,其实完全不是。外界事物有自己的运行规律,甚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是孩童总是认为外界事物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当然就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
从哲学角度来看,词人的有我之境容易产生认识偏差。但从文学角度来看,恰恰是这种认识的偏差给人们提供了美好的词句,创作了传唱不衰的词。文学从来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只有作者和读者的个人喜好。作者喜欢写哪一类词?读者就有可能喜欢哪一类词,而且作者不是固定的,读者也不是固定的,只有当作者写的词被读者读到,而读者也正好心有灵犀,感受到了词人传达的情感,而且读到了词句中词人的主观自我,当然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产生强烈的共鸣,认为这首词写得不错。其实只不过产生了情感共鸣,而词人和读者并不一定见过面,甚至隔了大半年,但仍然会产生情感共鸣。主要还是词人把主观自我融入到词句中,实现了文学上的不朽。虽然带有词人偏激的情感,甚至带有怨刺的意义,但仍然表达了词人的真实感受,仍然可以感动后代的读者,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汤显祖的《牡丹亭题词》写道:“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说的就是情感超越时空的作用和意义。诗词就有这方面的意义,可以融入诗人或词人的情感,超越时空,感动同时代或后代的读者。
因为有了有我之境,才有了各种带有词人感情色彩的印象,才有了文化的传承。诗词文化本身就是带有诗人或词人主观意象的文化,很多诗词都融入了诗人或词人的主观自我。或者可以这样说,诗人或词人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给外界事物赋予了特殊的情感意义,也把这样的事物写进了诗中或词中,当然也就把诗人或词人的主观自我融入到诗句或词句中,以此实现了文学上的永生。即便他们写了刹那间的感受,也仍然具有微妙的情绪变化,容易感染读者,当然也就算是捕捉到了灵感,实现了主观自我的融入与永生。人们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总是给外界事物赋予个人情感,也就是把主观自我投射到外界事物上去。以至于佛教认为,身内的世界和身外的世界是一样的,人的意识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山河大地。人只要善于用内求法,就可以在身内的世界中看到对应的身外世界。或许只有佛能达到那样的境界,而普通人根本无法达到。但人的意识确实是对物质的反映,能够反作用于物质。诗人把个人情感移入到外界事物上,发现了美的意象和意境,正好符合了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规律。而诗人不仅在诗的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创新,突破人们日常语言常规,当然就可以创造很多诗句。
![]()
有我之境恰好是词人主观自我的体现,也是人情味的表现。倘若没有词人主观自我的展现,词句就算是干瘪无味的东西,根本不能打动人,也不能流传下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