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阿姨,怎么脸色又发黄了,感觉胃胀吗?”体检中心里,57岁的孙阿姨又一次在医生的叮嘱下低下了头。这几个月,她时常觉得身上没劲,饭量越来越小,体重也偷偷地减少。
前些天,邻居张婶子来看望她,还提醒:“你肝本来就虚,千万不能多吃糯米饭,小心出大问题!”旁边的老伴赶忙插话道:“是不是说肝不好的人,真的不能碰糯米和糯米制品?”曾经“有口福”的孙阿姨这下彻底懵了。
![]()
那么,肝不好真的和吃糯米有直接关系吗?要想保护肝功能,还有哪些常见食物要特别小心?事实上,临床中因饮食不当导致肝功能反复恶化的事例并不少见,一些看似健康甚至美味的食物,反而是慢性肝病人群无法承受的“隐形负担”。
背后的真相,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误区一旦犯下,甚至可能加重肝炎、加速肝硬化甚至诱发肝衰竭。
很多人以为只要少饮酒、不熬夜,肝脏就可以高枕无忧,但其实,还有更多细节值得警惕,尤其是第3个饮食习惯,大部分人都忽视了。
肝不好的人,难道真的完全不能碰糯米?许多人一听到“肝病”就下意识地联想到饮食清淡,甚至给自己订下一堆“黑名单”。糯米等高黏性、难消化的主食,被频频点名。
![]()
但真相其实没那么绝对。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22年专家指南明确指出,糯米本身并非肝病首要禁忌,但对于合并消化功能障碍或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的患者来说,的确要谨慎选择。
因为这类患者胃肠动力减弱,糯米高黏高糖,易加重胃肠负担,诱发腹胀甚至消化不良。其实,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饮食原则总体强调“均衡营养、易消化”,而不是“什么都不能吃”。
研究证实,73%的慢性肝病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减退,过量食用糯米、年糕、粽子等黏性或油腻食品,餐后2小时内腹胀、肠鸣症状发生率高达41.8%。
要知道,肝脏本身并没有“直接消化食物”的功能,但却负责全身营养物质的代谢与调配。当你出现食欲下降、恶心等症状时,糯米这类重口味主食,的确应该适度减少或换用易消化食材。
![]()
除了糯米,这4种食物,慢性肝病患者更要慎吃
肝脏是人体“解毒工厂”,也是代谢调节的重要枢纽。许多食物吃下去后,如若无法被完全分解,就可能成为“肝脏负担”。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临床随访数据,肝功能异常人群若日常饮食不加调整,6-12个月肝衰竭风险增加27.4%。在众多饮食陷阱里,这4种食物特别容易被忽略,但对肝功能损伤影响更大。
高脂肪、油炸食品
如炸鸡、油条、薯条等。摄入后不仅增加肝脏脂质代谢负担,还容易促进脂肪肝形成。数据显示,每天摄入油炸食物超过100g的人,脂肪肝发生率高出未食用人群近19.7%。
高盐腌制类食品
如腊肠、咸鱼、泡菜等。过多钠盐易导致肝硬化患者水钠潴留、腹水及高血压。实测发现,肝脏疾病患者摄盐量高于正常标准时,6个月后67.8%出现血压或腹水升高。
![]()
高糖饮料及甜点
冰淇淋、奶茶、蛋糕等。肝脏代谢葡萄糖能力有限,血糖骤升易引发胰岛素抵抗和肝脂变性。已有研究指出,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风险升高11.5%,与高糖饮食密切相关。
![]()
生冷刺激性食物
如麻辣火锅、烈酒、凉拌菜等,都会直接刺激肠胃,诱发肝区疼痛或恶心。权威数据显示,38.6%的慢性乙肝患者食用辛辣刺激后72小时内转氨酶出现异常波动。
合理饮食调整,让肝脏压力减半,这样吃才更安全。普通肝病患者无需过度焦虑“糯米完全不能吃”,但切记要量力而行。医学指导建议,日常搭配应以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为主。
例如,蒸煮为主,减少油炸,选择粥、面、杂粮饭等易咀嚼主食,减少粽子、年糕等难消化黏食品。
食物要做到少量多餐(每天4-6餐),每顿不过饱;烹饪采用蒸、炖、焯等方式,避免重油重盐、辣味刺激。每周可适当加入深色蔬菜、豆制品和瘦肉类,补充优质蛋白,有助肝细胞修复。
![]()
饮水充足,每日建议1500-2000ml,增进代谢废物排出。肝功能明显减弱或合并并发症者,建议咨询临床营养科,根据病情定制个体化饮食方案。
有研究指出,80%以上的“保肝药物”并无确切疗效,部分反而加重肝损伤风险。生活作息规律、餐食营养均衡,才是真正守护肝脏的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