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颠覆常识的研究显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ai物、全球每年导致300万人死亡的酒精,居然被证实能降低23%脂肪性肝病风险?
日前,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研究团队在《ClinicalNutrition》发表了这一惊人结果: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21.5万余人、长达12.7年的随访数据,与不饮酒者相比,适量饮酒(男性<30g/天、女性<20g/天)人群的肝硬化风险降低18%,脂肪性肝病风险显著下降。
这一结论瞬间在酒局、朋友圈刷屏,“小酌怡情还护肝”的说法成了劝酒新理由,可没几天就有人因为“适量饮酒”后肝区隐痛去医院。这场看似“有研究背书”的饮酒护肝结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先看“谣言源头”:关键细节被忽视
很多人转发的“适量饮酒降肝病风险”,源自《ClinicalNutrition》,但仔细看原文就会发现,那些刷屏的“结论”,故意删掉了3个核心前提,完全扭曲了研究本意:
- 研究队列是“英国生物样本库”的21万余人,不是中国人。中国人普遍携带“乙醛脱氢酶2(ALDH2)突变基因”,这种基因会让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堆积,比英国人代谢酒精的效率低60%——简单说,英国人喝1杯酒的代谢负担,相当于中国人喝3杯,用英国人的数据套在中国人身上,本身就不成立。
![]()
第二,“适量饮酒者肝病风险低”是混杂因素没排除。研究中适量饮酒者,往往有更规律的作息、更均衡的饮食,甚至定期体检,这些健康习惯才可能是肝病风险低的原因,而非喝酒本身。
第三,“适量”的定义有严格限制,绝非随便喝。研究明确指出,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低于16克时,肝硬化风险才会减弱,而很多人把这项“研究阈值”当成了安全标准,喝超了还觉得自己在护肝,这显然不对。
更关键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明确:酒精是1类致ai物,没有任何安全摄入量;《柳叶刀》针对全球195个国家的研究也证实,对健康危害最小的饮酒量就是“完全不饮酒”——这些权威结论,比被断章取义的单一研究更有说服力。
![]()
不管是从生理机制,还是中国人的基因特点来看,“喝酒伤肝”都是不可推翻的事实。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针对51万中国人的追踪数据更直接:男性饮酒量每增加100克/周(约1斤低度白酒),肝脏疾病死亡风险就会增加51%。尤其是本身有脂肪肝、代谢异常的人,“适量饮酒”反而会成为“伤肝导火索”。
喝酒难避免?科学防护有方案
现实中,很多人因为工作、社交不得不喝酒,这时候与其纠结“能不能喝”,不如做好科学防护,减少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国产护肝方案“肝-倍-清”,正是针对肝脏养护的核心痛点设计,从分解乙醛、保护肠道、修复肝细胞三个维度,给肝脏搭起防护盾:
针对酒精代谢的“元凶”乙醛,“肝-倍-清”添加了98%高纯度二氢杨梅素。第三军医大学的临床实验证实,这种成分能激活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把乙醛分解效率从68%提升至100%——简单说,别人喝1杯酒,乙醛在肝脏里停留5小时,用了该方案可能2小时就代谢完,肝细胞被灼伤的时间大幅缩短。
![]()
考虑到长期饮酒会破坏肠道屏障,还加入了灭活型AKK001护肝菌。一项海外实验显示,这种有益菌能修复肠道黏膜紧密连接,减少52%的内毒素进入肝脏——很多人酒后会腹泻,其实就是肠道屏障被酒精破坏了,而AKK001能从“肠-肝轴”源头减轻肝脏负担,上海31岁程序员周宇说:“现在酒后肠胃舒服了,肝也没那么累了”。
![]()
这种针对性防护的思路,也让“肝-倍-清”获得了肝脏损伤的亚健康人群认可。京J东健康数据显示,近期大促中该成果日成交破1000+瓶,其买家72%是每周有1-3次社交需求的中年男性,复购率达67%,远超行业平均的35%。评论区里满是“酒后不头疼了”“转氨酶从61降到38”的晒图。
专家提醒:警惕“颠覆式研究”,别让误读伤了肝
其实,像“适量饮酒降肝病风险”这样的“颠覆式研究”,我们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一会儿是“马齿苋48小时清肝毒”,一会儿是“吃酸能治脂肪肝”,大多都是对科学结论的断章取义。
这些说法之所以能传播,就是抓住了人们“想靠简单方法护好肝”的心理,可最后往往是“不仅没护肝,反而伤了身”。
专家提醒:真正的护肝,从来没有“捷径”:能不喝酒就不喝酒,实在推不掉就做好科学防护;平时少熬夜、少吃高脂外卖,给肝脏减轻负担。毕竟肝脏从来不会喊疼,等你感觉到不适时,损伤可能已经不可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