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十点,在盘城街道江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四楼的“邻味工坊”,几位宝妈围在一起,揉面、擀皮、包馅儿、装盒,不一会,一盒盒精致的烧卖制作完成,放入冷柜保存。
她们一边工作,一边聊着孩子的学习、家里的趣事,时不时引得一阵欢笑。

先培训再上岗
从“顾家”到“创收”


今年9月,江北社区聚焦辖区全职宝妈 “想工作却难兼顾家庭” 的痛点,通过社会招引成立 “邻味工坊” 工作室,为宝妈群体开辟了一条 “家门口的灵活就业路”,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女性价值的尊重和激活。
这里实行 “先培训后上岗” 机制,宝妈们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进来,从面点制作技巧到卫生规范,一一培训到位。
![]()
△宝妈们正在包烧卖
贴心的是,宝妈们的工作时间完全由自己安排。送完孩子上学的上午、孩子午睡的午后,只要有零碎时间,宝妈们就能来工坊 “打卡上班”,用擅长的面点手艺赚取一些零花钱。“既能守着家,又能有份活儿干,还能认识新朋友,这日子比以前充实多了。”一位宝妈感慨道。
据统计,邻味工坊运营一个多月来,已有二十几位宝妈在固定时段打卡上班,累计开展16次集中售卖,卖出了956份面点,宝妈们的 “指尖技艺” 真正变成了 “家庭收益”。
工作干得开心
面点吃得放心


![]()
△张女士在擀面皮
家住盘龙山庄的张女士,是 “邻味工坊” 的第一批 “员工”。从家到工坊,步行仅需几分钟,每天送孩子上学后,她就会来这里工作几个小时。“以前在家也爱做面点,但从准备食材到完成制作,流程太烦琐,一次做多了还不新鲜。” 张女士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擀面杖,只见面团在她手中轻轻转动,很快就变成了一张张圆整均匀的面皮。对她而言,这里不仅是赚钱的地方,更是实现自我认同的舞台。
作为宝妈,张女士对食品安全格外在意:“我们做的面点,大多是给家里孩子吃的,所以食材好不好、卫生到不到位,大家比谁都上心。” 如今,她不仅在这里工作赚钱,还成了工坊的 “常客”—— 自家孩子和老人都爱吃这里的烧麦,她隔三岔五就会下单购买。
![]()
![]()
除了工作和收入,“邻味工坊” 还成了宝妈们的 “社交乐园”。大家本就是邻里街坊,熟悉又亲切,有时候中午不想回家,就凑在一起搭伙做饭。餐桌上,有人分享育儿经验,有人交流生活小窍门,热气腾腾的饭菜搭配着欢声笑语,让这份 “家门口的工作” 多了几分温暖与归属感。
食材当天买
面点当天卖


“食材必须当天采、面点必须当天做”,这是 “邻味工坊” 自成立以来就坚守的原则。
每天清晨五六点,负责采买的工作人员就在菜场精挑细选新鲜食材,确保从源头把控品质;上午八点左右,邻味工坊开工,宝妈们根据提前约定的时段分批到岗,像完成一场 “美食接力”,一份份香喷喷的面点陆续出炉。
![]()
△微信群里售卖接龙
在售卖和配送环节,工坊也充分考虑居民需求。目前主要通过社区微信群售卖,群里会提前统计各类面点的订单数量,下午制作完成后,统一配送到6个固定提货点,分别是明发一期(六鲜面馆)、明发三期(杰思教育)、浦外(苏尚飞弘儿童成长中心)、江北社区、高新(小蜗牛绘本馆)、永丰社区裕民家园内。
若订单超过10盒,还能提供上门配送服务。为了让购买更便捷,订单小程序已在开发中,未来市民只需线上下单,就能选购想要的面点。

如今,“邻味工坊” 早已不只是一个制作面点的场所,它更像一座连接生活与梦想的桥梁,让宝妈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让邻里情谊在烟火气中愈发浓厚。
素材来源 | 盘城街道
图、视频、文 | 范馨儿、郑晓阳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