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声从抗日第一枪到狱中最后一课
王超
“ 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城的天空被炮火撕裂。装备精良的30万东北军一枪未放,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不战自退,沈阳失守。时任辽宁省警察处处长兼任沈阳市公安局局长的黄显声毅然率领沈阳警察打响抗日第一枪,与日军展开激战。
当时上峰命令由省会公安局通知各机关警察,谓如日军进城后,日军索枪可无条件交予。面对这个奇耻大辱的命令,黄显生坚决抵制,他表示:“公安各局、队将尽全力支持,非到不能抵抗时,决不放弃驻地”。
在黄显声的感召下,沈阳各警察分局和滞留城内的东北军爱国军人纷纷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据《民国日报》追记“九一八”之夜的情况:“工业区公安六分局,于夜间日军进攻该局时,曾有激烈之对抗,局内警察仅三十余名,以与日军数百相抵抗,两方肉搏,几亘三小时,所惜局内警兵,子弹告罄,外无应援,敌围数重,实力已绝,遂被日军攻入。然持械杀敌,无不以一当十,拼命抗拒半小时,卒以力竭,于是忠勇健儿数十人,同时被害矣。日人为泄愤计,将此数十人,悉皆碎首、折肋挖胸、洞腹,肝胃涂满地,心脏映天日,血渍殷红,润遍沙土。今尚暴露于署门内外,无人收拾。为我华人,增光不少,死有余荣。”
沈阳警察的抵抗虽然未能阻挡日军的铁蹄,却如一道闪电,成为伟大的民族之光。黄显声和沈阳警察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何谓“匹夫有责”,他们的壮举唤醒了全国民众的抗日斗志。著名记者范长江在报道中称其为“血肉长城第一人”,体现了在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愿做第一块砖石,筑起民族救亡的长城。
黄显声的抵抗从未停息。他组织义勇军转战辽南,后又参加长城抗战,始终活跃在抗日最前沿。然而命运弄人,这样一位民族英雄最终没有倒在抗日战场上,却在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白公馆。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黄显声成为了狱中的“黄将军”,在渣滓洞看守所里继续着他的“抵抗”——这次是用知识与希望对抗腐朽不堪的暴政。
在潮湿阴暗的牢房里,黄显声成为了小萝卜头(宋振中)的老师。一位抗日名将,一个年幼囚徒,在特务监视下秘密传递着知识的火种。黄显声深知,教孩子知识比教他使用武器更有利于革命——因为知识与信仰能够穿透时空,在心中筑起永不陷落的“精神长城”。
黄显声用他的一生证明,长城既可以用血肉筑就,也可以用知识构建;抵抗既可以是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也可以是监狱里低声的诵读声。
从沈阳到重庆,从抗日第一枪到狱中最后一课,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血肉长城”和“精神长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象征。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提醒着每一中国人:面对侵略,第一声抵抗的枪响至关重要;而面对黑暗,最后一盏不灭的明灯同样不朽。
作者简介:王超,民革党员,现供职广东省东莞市工商联经济联络部。曾任搜狐网总体育中心记者、东莞广电文体频道记者编辑。全国工商联宣传矩阵核心成员、香港《华夏早报》评论员、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报特约撰稿人、民革中央机关报《团结报》特约评论员、撰稿人、《人民摄影报》签约摄影师。有众多文章发表于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报、《工人日报》、《团结报》、《炎黄春秋》杂志、陕西日报、人民摄影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侨园》杂志、南方工报、济宁日报、闽西日报、渭南日报、华山文学、中红网等中央省市报刊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