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就是新瓶装旧酒吗?没想到大漂亮国已经沦落到这个地步了,美国最新亮相的YFQ44A无人战机,简直就是这句话的活教材。号称是个“未来战机”,可不仅外观一点不科幻,骨子里甚至就是个拆了座舱的F16缩小版。更离谱的是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无人“忠诚僚机”,可能因为设计缺陷反而会坑了它要保护的有人战机,那么它到底有多不靠谱?
现在开始我们今天的主题:美国YFQ44A无人战机差哪了?
设计困局
看到美国最近大吹特吹,并且已经首飞成功的YFQ44A“狂怒”无人战机后,估计稍微懂行点的军迷都会被整笑了。而它最让人啼笑皆非的,就是造型上最直接能看到的,毫无新意的气动布局。
![]()
而且你仔细看它的外形,椭圆形的机身截面加腹部进气道,以及十字形尾翼,除了没有驾驶座舱以外,这不就是活脱脱的F16缩小版手办模型吗。
好家伙,它的制造商安杜里尔公司还为此洋洋得意,宣称从图纸到首飞只用了556天,创下美军战机的研发纪录。
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创新,而是偷懒直接套用了F16的成熟设计,自然省时省力,并且也根本不用担心会试飞失败。毕竟F16虽然是1974年就首飞的老式战机,但是在非隐身战机中,气动外形还是非常成熟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美国现在要搞一款先进的无人战机,甚至要实现能和F22或F35协同作战的无人“忠诚僚机”,那么这种“复制粘贴”式的设计将带来严重隐患。
![]()
毕竟F16是诞生于非隐身时代,它的复杂曲面会像镜子一样反射雷达波。更致命的是腹部进气道的设计,当雷达波从侧向照射时,发动机叶片的位置会直接暴露在外,形成强烈的雷达反射源。
而现代隐身战机比如F35就是采用S型进气道来规避这一问题,但YFQ44A却不用,甚至因为偷懒,全盘继承了这个隐患,再加上三角尾翼的传统设计,隐身性能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相比之下,我国早在2019年阅兵中亮相的攻击11无人机,便采用了无尾飞翼布局,整个机体就像一片光滑的飞镖,连垂尾这个主要反射源都消除了。
另外进气道也经过精密计算,以确保任何角度的雷达波都无法直击发动机。而这种从零开始的全新设计,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难道美国就不知道吗?甚至中国的作业都摆在面前了,都不带抄一下的。
![]()
性能短板
就这美军还计划在2028年量产这款所谓的无人战机,甚至要为每架F22或F35,以及现在连影子都没有,尚且处在PPT阶段的六代机,都配备3架这种“忠诚僚机”。美军难道就不知道这种非隐身战机,用来给隐身战机做僚机,完全就是增加累赘嘛?
不光隐身战机好不容易才实现的隐身突防能力,会被三架这样雷达反射截面超大的家伙直接干破防。甚至即便不在乎隐身性能,按照YFQ44A的性能数,那也称得上是速度慢、腿短外加眼神不好的“不忠诚僚机”了。
![]()
因为它采用的FJ44涡扇发动机,设计最大速度也只有0.95马赫,这意味着它连超音速都飞不到。简直令人大跌眼镜,要知道现代空战中,F22能以1.8马赫的超音速进行巡航,歼20也同样具备超音速机动能力,并且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
那么按照这个情况,YFQ44A不仅无法和对手的先进战机展开较量,甚至连自家长机需要快速突防时,这个所谓的“忠诚僚机”根本都跟不上节奏,甚至会成为拖累。就算F22或F35停下来等它,似乎也起不到任何作战效果,因为它带的导弹竟然也是个腿短的家伙。
按照它仅仅只有180公斤的有效载荷,也才能刚好塞下一枚AIM120中距空空导弹,而这款美国主力使用的空空导弹最大射程只有160公里,远低于我国霹雳15空空导弹的射程,并且一架只能带一枚,打击能力相当有限。
![]()
更尴尬的是美军要研制的下一代AIM260导弹,倒是据说射程最大能达到250公里。可是重量又高达200公斤,YFQ44A根本无力携带,这也就直接宣判这款所谓的未来战机,尚未服役就已经落后。
战术陷阱
如果说携带的导弹落后,还能勉强凑合,那么对于这款要配合前出作战的无人僚机而言,最要命的就是它的“近视眼”问题。
它的机头空间只能安装直径大约300毫米的小型雷达,对常规战机的探测距离也只有约100公里,对隐身目标的发现距离更是可能缩水到几十公里以内。而作为对手歼20的有源相控阵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可以超过200公里。
![]()
因此它根本就不可能成为歼20的对手,甚至让这样一个“近视眼”前出侦察,无异于是真的让近视眼去当狙击手的观察员。不光会报告错误的信息,更会直接暴露原本的积极手。而这也是YFQ44A最讽刺的地方,它号称“忠诚僚机”,却反而会因为自己能力太菜,成为战场上的“叛徒”。
它甚至因为没有内置弹舱,所有武器必须外挂,就更使得雷达反射面积急剧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一架隐身的F35带着三架外挂导弹的YFQ44A,以亚音速飞行缓慢出击,敌方的雷达首先就会发现这些无人机,从而推断出隐身长机的位置。
![]()
不过你以为这已经是这款无人战机最令人无语的地方了。实际上它的作战模式更存在逻辑漏洞,让人不得不吐槽。美军既然能设计出这款已经落后的无人机,就是根本没把它当做战场主角,而是一直以配角思维在进行研制。只是想用有人机通过数据链遥控无人机群,作为战场辅助存在。
中美对比
可是时代不同了,战场辅助如果实力太菜,跟长机都不是一个段位,没有自主作战能力。那么在强电磁对抗环境中,由于数据链是极易被干扰的,一旦通信中断,这些忠诚僚机就会变成无头苍蝇。
相反中国的攻击11就更强调高度自主性,能在断联情况下继续执行任务,甚至自主判断威胁等级并做出战术决策。可以说YFQ44A的出现,暴露出的不仅是中美航空技术的差距,更是军事创新思维的落后。
![]()
美军还在试图用20世纪的气动设计,去搭配21世纪的电子设备,这种拼凑式创新已经难以适应未来高强度的对抗环境。很明显中国选择了一条更彻底的创新之路才是正途。从无侦8到攻击11等多款无人机,中国已及普遍采用颠覆性的飞翼设计,不仅专注于隐身高速和智能等关键指标。
更重要的是将无人机纳入整体作战体系去考量,而不是简单的作为有人机的附属品。就凭这一点,即便咱们现在的航空规模还没有完全追上美军,但其实在技术领先度上已经超越美军。
即使这样想必还是有人会说,美军这样的发展思路是对的,之所以没有发展高端无人战机,就是图一个战时消耗量大,要用更加经济适用的产品。
![]()
然而真相却无比打脸,因为这款啥也不是的无人战机,单价预计已经达到3000万美元,而以美国军工承包商的德性,实际量产还不得飙升到5000万美元一架,而这个价格已经堪比有人战机了。
据说美军还要计划采购1500架,如果真有这笔近千亿美元的资金,干嘛不好好发展下自家的六代机,到底是技术不行还是理念跟不上,可能两样都不行了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