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之大变,非始于轰轰烈烈的加法,而是始于一场悄无声息的减法。
如同树木剪去枯枝,方能向阳而生。
一个人开始走上坡路的真正标志,是深思熟虑后,对以下三样东西的彻底戒断。
01
戒断精神内耗中的“受害者”角色
汉武帝年间,太史令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龙颜,被处以宫刑。这对于一个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人生追求的士大夫而言,是比死亡更屈辱的惩罚。
他完全有理由成为一个“受害者”。
![]()
他可以就此沉沦,在羞辱和自艾自怜中,了此残生。事实上,这也许是当时所有人眼中,他“正常”的结局。
但他没有。在给友人任安的信中,他写下了那句振聋发聩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在生与死、辱与名的抉择中,他戒断了那个自怨自艾的“受害者”角色。他选择将所有的痛苦、屈辱、愤懑,都化为熔铸青史的烈焰。
在不见天日的牢狱里,他将自己视为一个历史的记录者。
他以残缺之躯,发愤著书,最终写成了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没有让屈辱定义自己,反而用一部伟大的著作,超越了施加于他身上的所有屈辱。
![]()
你沉溺于何种角色,便会拥有何种人生。
当你选择成为一个“受害者”时,你便主动交出了生命的主导权,将喜怒哀乐的控制权,递到了那个伤害你的人手里。
一个人走上坡路,最先戒断的,就是这种“受害者”心态。
他们不再追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而是开始思考“这次伤害教会了我什么”。他们把每一次打击,都视为一次对心性的淬炼;
把每一道伤疤,都看作通往更深刻智慧的入口。
唯有从“受害者”的剧本中走出来,主动承担起书写自己命运的责任,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
![]()
02
戒断对外部认可的“条件反射”
19世纪中叶,美国康科德镇。
当所有体面的绅士都在追求商业成功、社会地位时,一个叫梭罗的哈佛毕业生,带上一把斧头,独自走进瓦尔登湖畔的森林。
他在那里,亲手建起一座小木屋,过上了两年多离群索居的生活。
他耕种、捕鱼、阅读、写作,与自然为伴。
在他周围的人看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一个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怪人。
![]()
他没有追求财富、组建家庭,没有获得任何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认可”。
他不在乎。
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他的同伴保持同样的步调,或许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声。让他踏着他所听到的音乐前进吧,不管节奏是迟缓还是遥远。”
梭罗主动戒断的,正是那种对外部认可的“条件反射”。
他不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
他向内的探索,远比向外的求索更令他着迷。他从对物质和名声的追逐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思想上的极大富足与自由,成为了美国精神史上的一座丰碑。
为了迎合世界而扭曲自己,是平庸的开始。当你不断寻求外界的“点赞”时,你只是在证明自己的内心有多么空虚。
当一个人真正开始走上坡路,他会逐渐失去对喝彩与掌声的依赖。
他开始拥有高质量的独处,享受与自己灵魂对话的乐趣。
与其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他更愿意成为自己世界里的“真人”。
![]()
03
戒断安逸区内的“智力惰性”
明代大儒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
那是一个瘴气弥漫、蛇虫遍地的蛮荒之地,语言不通,与外界隔绝,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对于一个京城的清贵官员而言,这无疑是无法忍受的放逐。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一个人的本能反应是放弃思考,专注于如何活下去。
任何智力上的追求,在生存面前,都显得奢侈而无力。
但王阳明没有。他为自己建了一座石椁,以示向死而生。
![]()
在白天处理完简陋的公务后,他开始了人类思想史上最艰苦卓绝的“格物致知”。
他整日静坐,反复拷问自己的内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他戒断了那种在绝境中只求生存、放弃思考的“智力惰性”。
他把恶劣的环境,当成了砥砺心性的道场。
最终,在一个深夜,他石破天惊地顿悟了“心即理”的真谛,史称“龙场悟道”。
他在与环境的对抗中,完成了思想的终极突破。
肉体的安逸会滋生懒惰,而思想的安逸则通向死亡。
一个人最大的危机,不是身处逆境,而是在任何境遇下,都放弃了深度思考。
一个走上坡路的人,必然是一个主动与“智力惰性”决战的人。
![]()
他们会不断向自己的认知边界发起挑战,哪怕这个过程充满艰辛。
人生之路,本就是一场建艰难的自我修行和雕琢。
当你开始主动“砍掉”那些消耗你的东西时,你内在的生命力就会毫无阻碍地破土而出,带你攀上未曾想象过的高峰。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