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食堂挂了条红幅——“新鲜帝王蟹999元/只”,拍照的同学顺手发上小红书,半天冲了十万赞。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说“学校终于肯卷点好吃的”,有人骂“拿爸妈血汗钱喂海鲜市场”,还有人酸“贫困生连鸡腿都要犹豫,你跟我谈帝王蟹?”我看着屏幕,脑子里却闪回十几年前自己读大学那会儿,食堂3块5一份的番茄炒蛋,得先数清楚有几块蛋,才敢把勺子伸进去。
先说钱。999块,确实贵。按南京普遍的生活费,差不多够一个学生吃半个月。可食堂也委屈:蟹是明码标价,没强买强卖,档口是外包的,租金水电一样不少,市场价1299,学校还压了300下来,算“让利”。但问题不在这只蟹,而在它出现的地点——高校食堂。这三个字,自带“兜底”属性:窗口里得有一份两块钱的豆芽,三块钱的米饭,五块钱就能让胃踏实。这不是简单的商业逻辑,是成千上万家庭暗戳戳的默契:孩子在那,不会饿着。现在突然冒出一只帝王蟹,就像贫民窟里开了家爱马仕,灯太亮,照得人心慌。
![]()
有人反驳:嫌贵可以不买,多一个选择总没错。听起来没毛病,可十八九岁的孩子,最怕的就是“看起来我买不起”。小时候跟爸妈逛商场,看见玩具不敢摸,怕店员翻白眼;长大了,在饭堂排个队,前面同学端走一只张牙舞爪的大螃蟹,后面的人低头瞅瞅自己餐盘里的炒白菜,那种局促感,一瞬间就把人拉回“我家里不富裕”的现实。心理学上管这叫“相对剥夺感”——明明没花你钱,却像被提醒“你够不着”。一顿饭,把自尊扯开一道口子,这才是大家难受的根。
再说食堂。它从来不是单纯吃饭的地方。夜里十点,学霸也会跑来买一份五毛的白米饭,浇免费紫菜汤,就着凉菜窗口的微弱灯光背英语;家境普通的孩子,在这里可以放心把餐盘打到堆尖,因为阿姨会假装手抖多给半勺肉。它像家里厨房的延伸,吵吵闹闹,却安全。如今帝王蟹往窗口一趴,价格牌亮得晃眼,家的感觉瞬间被撕掉一角——原来这里也分三六九等,原来我拼命考上的985,仍有人用一只螃蟹就把我甩出几条街。那种落空,比饿一顿更难受。
当然,学校也有苦衷:财政拨款就那么多,菜价、人工年年涨,不想法子创收,真靠两块钱豆芽,师傅们也得喝西北风。可办法不止高端档口这一条。同样在南大,我记得去年有段时间推出“隐形补贴”——贫困生刷卡买套餐,后台自动减两块,别人看不见,孩子吃得踏实;还有窗口卖“小份菜”,半份番茄炒蛋1块8,女生也敢打两份。这些润物无声的温柔,才是高校该做的事:让有钱的孩子吃好的,也让没钱的孩子不觉得自己差。
![]()
说回那只蟹。它本身没错,错在摆错了地方。如果它出现在校外的商场超市,哪怕卖1999,也没人这么生气。可它偏偏站在食堂窗口,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高校的尴尬:又想当“家”,又想当“店”;一边要育人,一边要盈利。于是学生吵,家长骂,学校委屈,螃蟹躺在冰块上,张着爪子看热闹。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一那年,同宿舍的甘肃兄弟,一个月生活费400,每顿只吃一个素菜。后来班主任发现,没说话,只是把他悄悄调到食堂兼职,一小时10块,包两顿饭。那学期结束,他长胖了十斤。毕业聚餐他喝醉了,抱着班主任哭,说那是他第一次感觉“学校像我娘”。至今想起,我仍鼻头发酸。孩子们要的不多,就是在我最穷、最饿、最自卑的时候,有人轻轻挡一下,告诉我:你吃得起也行,吃不起也配坐在这儿。
所以,把帝王蟹搬出食堂窗口吧,或者至少,在旁边放一份两块五的热豆腐,让阿姨的手别那么抖。让想尝鲜的孩子去尝鲜,也让只想填饱肚子的孩子,大大方方把餐盘递过去。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是因为能容纳一只999元的螃蟹,而是因为能托住一颗颗还在长的心。等他们哪天自己挣了钱,爱怎么吃怎么吃,但在这个靠父母打生活费的年纪,别让一只螃蟹,成为他们夜里偷偷抹泪的理由。毕竟,少年们缺的不是那口肉,是被人当孩子的感觉。
![]()
【注:本文为个人见解,仅供娱乐和启示,不喜勿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