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上海那座让人过目不忘的红色建筑——世博会中国馆,很多人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安藤忠雄在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上设计的日本馆。
![]()
两座建筑在外观上的某种神似,曾在网络上掀起不小的讨论,甚至一度被质疑是否涉及创意上的雷同。
![]()
安藤忠雄设计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
仔细看,两者确实有不少共通点。它们都从中国传统斗拱中汲取灵感,用层层出挑的结构语言传递出东方的建筑韵味。安藤忠雄的日本馆,是他首次尝试木结构建筑,入口处四根木柱与层层胶合木的组合,明显呼应了斗拱的构造逻辑,整体形态上窄下宽,显得沉稳而收敛。
![]()
而中国馆,则像是把斗拱这一元素用现代技术进行了放大与转译。4根巨柱托起斗形主体,56道横梁依循斗拱逻辑层层叠加,不仅形成深远的挑檐,也塑造出递进的空间节奏。两座场馆都呈现出干净利落的体块感,略带积木堆叠般的趣味,又不失庄重气质。
![]()
安藤忠雄设计的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
这种视觉上的接近,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惑。有人觉得中国馆在形式上借鉴过多,缺乏作为东道主场馆应有的原创性;也有人反驳,认为斗拱本就是东方建筑共享的文化符号,不存在谁抄袭谁。
![]()
安藤忠雄设计的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
更重要的是,中国馆在细节中注入了独特的意义——56道横梁象征着民族团结,色彩选用“中国红”,结构中也融入了九宫格布局,这些都是日本馆所没有的文化表达。
![]()
安藤忠雄设计的西班牙世博会日本馆
作为被比较的对象,安藤忠雄本人反而显得很从容。他曾在2010年公开回应,坦言两座建筑“有点像”,但也强调建筑的造型难免有相似,不能简单归为仿造。2021年在同济大学演讲时,他再次提到这一争议,并表达了对中国馆的钦佩之情,认为那更多是设计师之间“想象力的巧合”。
![]()
说到底,建筑不只是外形的竞赛,更是文化、技术与时代精神的容器。同样从斗拱出发,一个用木构传递静谧与克制,一个以钢混书写当代的磅礴,走的是两条不一样的路。
![]()
这两个建筑这么像,你怎么想?
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