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饭过后,王阿姨和邻居们在小区花园散步,聊起最近朋友圈里疯传的“吃鸡等于得癌症”。张大妈语气焦虑:“我家孙子每周都点鸡排快餐,这要不得癌怎么办?”王阿姨也摇头:“网上说得吓人,鸡还能不能吃了?”
一旁的李叔叔插话:“我的老同学高血脂,医生说尽量少吃红肉,可这次鸡肉也变成‘罪魁祸首’了。”大家面面相觑,不知该信哪个说法。究竟鸡肉会不会“致癌”?生活中哪些肉类才真该警惕?
![]()
我们一起来还原真相,破解流言,健康吃肉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2种要少吃”的原则,也许就能安心守住长寿的大门。尤其是第三点,很多人忽略了,结果悄悄让身体埋下隐患。
鸡肉动不动就与癌症“挂钩”,真的有科学依据吗?一项哈佛大学对10万余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16年跟踪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适量摄入白肉(如鸡肉)的群体,与患结直肠癌、胃癌、肝癌的风险并无显著相关性。
反倒是被反复油炸、腌制、高温烧烤后的鸡肉制品,因为在制作中产生杂环胺、亚硝胺类致癌物质,才会有所上升,但这和新鲜健康烹饪的鸡肉是两码事。
![]()
中国营养学会发文强调,新鲜的鸡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和胆固醇相对低,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但正如不少“危险食品”标签一样。
其实问题多半出在吃法和摄入量。就像水管结垢不是因为水,而在于长年不清理,食材本身并非罪魁祸首,关键在于你怎么吃、吃多少。
高温反复烹调的加工肉制品。
如腊肠、熏肉、香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研究数据显示,每天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患结直肠癌风险可增加18%。
香肠和腊肉看似常见,但高度加工的背后,往往伴随着亚硝酸盐、防腐剂、过量盐分的“隐形杀手”。高温煎炸后产生的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也会让本就不健康的肉变得更具风险。
![]()
高脂肪红肉类
如肥牛、五花肉、羊肉卷等。尽管红肉是铁、锌等微量元素的良好来源,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每日红肉不超过50克。
一项发表于《柳叶刀》的大数据分析显示,长期大量食用红肉,尤其是肥肉、加工红肉者,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患病风险显著高于鸡肉、鱼肉摄入者。摄入过多饱和脂肪,不仅会增加肠道负担,还会提高血脂、诱发肥胖和糖尿病。
有趣的是,不少网传“鸡皮不能吃,鸡脖有毒”的说法其实并无科学证据。真正健康“危险区”,恰恰是那些被油炸、腌制和反复加热的肉类。
![]()
新鲜水煮、清蒸、炖煮的鸡胸肉、鸡腿肉,只要不过量,完全可以成为优质蛋白的日常首选。关键在于“拒绝加工、拒绝高温焦化”。
选择新鲜原切肉类,优先鸡肉、鱼肉;加工肉(如香肠、腊肉、罐头)一年内尽量控制在几次特殊节日少量尝鲜;高温油炸、烧烤、腌制减少到最低,家常烹饪最好用蒸、炖、煮等方式,可有效减少有害致癌物形成。
此外,国家癌症中心的膳食建议强调,可以适量食用去皮鸡胸肉、鱼虾类替代部分红肉,既可降低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减少癌症、心脏病风险,又能让餐桌更有营养搭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