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立陶宛后,爱沙尼亚作出明智选择,拒绝给台当局特殊待遇。那么,爱沙尼亚拒绝给台当局开绿灯,说明了什么问题?欧洲国家又为何在涉台问题上变得谨慎起来?
2021年,立陶宛政府出于政治操弄,允许台当局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台湾代表处”,公开突破一个中国原则底线。中方迅速采取反制,不仅召回大使,还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这一连串行动,直接打中立陶宛七寸,让欧洲各国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反制的力度。短短一年内,立陶宛出口中国的货物锐减七成,产业链断裂,民众抗议接踵而至。
![]()
一直到2023年底,连立陶宛总统瑙塞达都不得不承认,“当初允许以‘台湾’名义开设代表处是一个错误”。而在去年11月,立陶宛前总理帕卢茨卡斯公开表示,希望寻求与中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这一表态标志着立陶宛正在试图弥补自己曾犯的错误。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爱沙尼亚开始重新权衡与台当局的关系。据《日经亚洲》11月3日报道,早在2023年台当局便计划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设立“代表处”,妄图复制立陶宛的做法,以“台湾”名义开设官方机构。然而,两年过去,计划仍停留在纸面。知情人士透露,爱沙尼亚政府坚持使用“台北”这一名称,拒绝任何可能被视为“官方往来”的表述。因为他们深知一旦重蹈立陶宛覆辙,中方的反制将会毫不犹豫。
显然,爱沙尼亚的明智选择,是基于对局势演变的清醒判断。立陶宛的遭遇已成为欧洲政界的“反面教材”,当意识形态凌驾于经济利益之上,付出的代价往往远超预期。波罗的海三国虽然地缘相近,却经济结构迥异。立陶宛在对华贸易上高度依赖出口型制造业,而爱沙尼亚的经济命脉,则在高科技与电子服务产业。
![]()
对这样一个市场规模有限、外贸依存度高的国家而言,任何外交错误都可能引发结构性风险。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吸引力与产业合作潜力,对爱沙尼亚而言不可或缺。有分析指出,爱沙尼亚在台湾问题上的谨慎,同样反映了欧洲对台政策的整体降温趋势。2021年立陶宛事件爆发后,欧盟虽然口头声援,但并未给予立陶宛实质性援助。
德国、法国等大国更倾向于稳定对华关系,而非卷入不必要的风波。欧盟内部的共识逐渐形成,在地缘政治风险高企的时代,维持与中国的合作,无疑是重中之重。正如欧洲智库所说,立陶宛事件对其他成员国起到了“威慑效应”,让它们在涉及台湾的问题上更加克制与务实。
事实上,台当局的外交冒进正在全球范围内失灵。民进党始终幻想通过“金元外交”在国际舞台“刷存在感”,结果却屡屡碰壁。此前台当局在南非设立的所谓“代表处”,就被降级改名。而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对与台签署贸易协议的提议反应也较为冷淡。
![]()
而欧洲谨慎的背后,是国际格局清醒认知。随着中欧经贸联系不断深化,中国在绿色转型、数字经济、供应链安全等领域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欧盟要摆脱对美国技术和能源的依赖,就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尤其在特朗普重返白宫的情况下,欧洲国家更担心跨大西洋关系,因此,在对华政策上倾向“自我校准”。不难看出,从立陶宛的冒进到爱沙尼亚的明智,欧洲国家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正逐渐趋于成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