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城乡文化断层、生态失衡与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挑战。为回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是基层社会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愈见心理美学空间——青少年心理赋能基地应运而生(乡伴慈惠,向家台47-48号),它不仅是提供心理服务的场所,更是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预防化解社会风险、培育积极健康乡村新生代的关键载体。
一、基地定位与社会基层治理意义
1. 源头预防,化解风险:青少年期是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的易发期。基地通过早期筛查、干预和赋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厌学辍学、网络沉迷、校园欺凌、家庭冲突甚至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从源头上减轻基层治理压力,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
2. 提升人口素质,助力人才振兴:健康的心理是个人发展的基石。基地致力于提升乡村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为乡村振兴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备内生发展动力的后备人才。
3.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治理体系:基地填补了乡村专业心理服务的空白,是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整合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资源,体现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提升了基层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4. 促进家庭和谐,稳固社会细胞:通过家长教育、亲子活动等服务,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家庭功能,减少因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引发的矛盾,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单元。
5. 培育积极公民意识:在服务中融入社会责任、规则意识、互助合作等内容,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对乡村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未来参与乡村治理奠定基础。
二、核心服务内容:聚焦赋能,多层干预
基地的服务内容设计紧密围绕“赋能”核心,并分层分类满足不同需求,服务于基层治理目标:
1. 基础性服务:普及与筛查
(1) 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面向全体青少年:开展生动有趣的讲座、工作坊、主题活动,普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生命教育等知识。
面向家长/监护人:提供科学育儿、亲子沟通、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等家庭教育指导。
面向教师/社区工作者:进行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初步应对技巧培训。
(2)心理健康状况筛查与评估:
定期或按需为青少年提供标准化的心理测评(如情绪状态、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严格保密)。
识别高风险个体或群体,为后续精准干预提供依据。
2.发展性服务:核心赋能与能力提升
(1)心理韧性(抗逆力)训练:
团体辅导/小组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团队挑战、成功经验分享等方式,培养青少年面对挫折、适应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长性主题工作坊:如自信心提升、目标设定与执行、积极思维培养、时间管理等。
(2)社交与情绪能力培养:
情绪管理训练:识别、接纳、表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学习与实践。
有效沟通与人际交往技能训练:倾听、表达、冲突解决、合作能力培养。
同理心与社会情感学习。
(3)生涯规划与未来探索:
结合乡村实际,开展职业启蒙、兴趣探索、能力评估。
引导青少年认识家乡资源与发展机遇,树立扎根乡村或多元发展的合理目标。
提供学业规划、职业技能初步认知等指导。
(4)艺术表达与身心疗愈:
开设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园艺等艺术表达课程,为青少年提供非语言的情绪宣泄和自我探索渠道,促进身心整合与放松。
3.支持性服务:个体辅导与危机干预
(1)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
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有轻度至中度心理困扰(如焦虑、抑郁情绪、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扰、学习压力等)的青少年提供一对一保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针对有共同需求或问题的青少年群体(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学业困难学生等)开展主题团体辅导,促进彼此支持与共同成长。
(3)心理危机干预: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遭遇重大变故(如家庭变故、自然灾害、校园危机事件)、有自伤自杀倾向或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提供及时、专业的危机评估与干预。
与学校、家庭、医疗机构、公安部门建立联动转介机制。
4. 环境营造与系统联动服务
(1) 家校社协同赋能:
家长工作坊/支持小组:持续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和教养能力。
家校沟通桥梁:定期与学校沟通学生情况(在保密原则下),协同育人。
社区倡导活动:组织亲子活动、社区志愿服务等,营造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区氛围。
(2) 乡村文化认同与融入:
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如非遗、农耕文化),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增强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建设家乡的内生动力。
(3) 资源链接与转介:
为需要更深入精神科治疗或社会福利支持的青少年及家庭,链接专业医疗机构、民政、妇联、共青团等资源,形成服务闭环。
三、运作模式与治理融入
1. 党建引领,多元共治: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由慈惠街道主导支持,联合武汉市东西湖区予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湖北省愈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校志愿者、本地乡贤、学校等共同运营管理。
2. 扎根社区,就近服务:基地设在乡村中心地带,附近有石榴红小学,方便青少年及家庭参与。
3. 专业为本,本土结合:引入潘兰、田园省内专业心理力量,同时培养本地“心理辅导员”或“社会心理服务专员”(如村干部、教师、热心村民),形成可持续的服务队伍。
4. 数据支撑,精准施策: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对服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基层政府了解青少年群体状况、制定相关政策和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5. 融入网格化管理: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乡村网格化管理体系,网格员成为发现问题和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
乡村青少年心理赋能基地,是新时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人性化水平的重要实践。它通过专业的心理服务和全面的赋能体系,守护乡村青少年的心灵健康,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培养一代有自信、有担当、有能力的乡村新主人。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怀,更是对乡村未来发展和基层社会长治久安的深远投资,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心”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