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卷尺哥”带着卷尺为公共设施“找茬”、问题件件落实的事迹,我既感动于普通公民的责任担当,也欣慰于政府部门的高效响应。这一现象看似是个体的“较真”行为,实则是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与政府作为同频共振的生动缩影,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卷尺哥的行动是公民意识觉醒的生动体现。两年来穿梭大街小巷,用一把卷尺丈量公共设施的“细节偏差”,这份坚持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对城市发展的深切关注。在不少人对公共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当下,他主动跳出旁观者角色,以钉钉子精神聚焦群众身边的“微隐患”小到井盖高度、盲道宽度,大到设施安全性,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恰恰关系到群众的出行安全与生活品质。这种“于细微处见担当”的态度,为全社会树立了公民责任的鲜活榜样,也唤醒了更多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其次,有关部门的秒整改展现了治理理念的升级。“找茬”容易,但“落实”难。“卷尺哥”所指之弊能快速解决,背后是政府部门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回应”的转变:一方面,他们摒弃了“问题小事化”的敷衍心态,把群众关切的“小事”当作治理的“大事”,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另一方面,高效的整改速度也反映出部门间协同机制的完善,从问题接收、现场核查到整改反馈,形成了闭环式工作流程,避免了“踢皮球”现象。这种“闻过则改、立行立改”的作风,不仅提升了政府公信力,更让群众感受到治理的温度与效率。
更深层次看,卷尺哥与政府部门的良性互动,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以下几点宝贵启示:
一是要激活公民参与的“一池春水”,鼓励更多人像“卷尺哥”这样化身“民间啄木鸟”,通过完善市民监督热线、网络反馈平台等制度化渠道,让群众的“金点子”“好建议”成为治理的重要参考。
二是要打造政府响应的“快速通道”,进一步搭建“发现一流转一整改一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权责清单,避免“踢皮球”现象,同时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问题处置效率,让“秒整改”成为治理常态。
三是要营造协同共治的“浓厚氛围”,通过媒体宣传、社区宣讲等方式,讲好“卷尺哥”式的参与故事,破除“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让“人人都是治理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形成政府牵头、群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合力。
总之,一把小小的卷尺,丈量出的不仅是公共设施的尺寸偏差,更是公民责任与政府效能的“契合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学习“卷尺哥”的较真精神,在工作中关注细节、务实担当;也要期待政府持续优化治理,让“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成为常态,共同推动城市治理向着更精细、更高效、更温暖的方向迈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