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
位于泾县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稻田,因不使用农药化肥,采用“稻鸭共生”的生态种植模式,如今成了香饽饽。记者获悉,“我在泾县有块田”项目已连续开展两年,今年已有210多亩的稻田被认领。
到村里做回东“稻”主
10月28日,在“我在泾县有块田”项目认购仪式上,赵昌东认领了三亩田。“去年认领了两亩,家里人说米好吃,今年又加了一亩。”赵昌东告诉记者,去年他无意中发现“我在泾县有块田”活动,得知那里的水稻为绿色种植,于是欣然报名。
记者了解到,“我在泾县有块田”由泾县乡村振兴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农田主要位于泾县昌桥乡泉水村境内,该村地处安徽省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几百亩稻田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采用“稻鸭共生”有机农业模式种植,虽然成本高、产量低,但大米品质好、绿色健康。
每个月都会带着家人或同事去村里看看,赵昌东说,“他们说我现在是东‘稻’主,认领一亩田,公司保底会给我生态种植的大米400斤,还能送货上门。”
已有超210亩稻田被认领
“去年认领了67亩,今年已经超过210亩。”泾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经理齐杰告诉记者,“我在泾县有块田”活动已开展两年,客户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
齐杰介绍,该项目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紧密合作,通过合作经营、资源入股等方式,反哺乡村公共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开设插秧、收割、古法打谷等季节性农事体验项目,深度挖掘农业的旅游价值。
“一年能带动村集体增收十几万元。”泾县昌桥乡泉水村党总支书记叶周亮介绍说,项目还给村民带来就业机会。近年来,泉水村探索“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思路,发展“稻鸭共生”生态水稻种植,探索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新路径。
激活创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愈发红火,农旅融合势头也颇为强劲。今年前三季度,泾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19.4亿元,同比增长22.8%。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叶周亮表示,下一步,泉水村将坚持土地集中流转,发展村集体经济,依托泉水村扬子鳄保护区的区位特色,与乡村振兴发展公司深度合作,打造集绿色农业、现代农业、田园观光、亲子研学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齐杰表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公司将用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激活创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曹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