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安晚报)
转自:新安晚报
![]()
叶盛兰夫妇与儿子叶少兰。
![]()
叶少兰《岁月》图书封面。
![]()
叶盛兰在《水淹下邳》中饰“吕布”。
祖籍安庆太湖县的叶盛兰创立京剧小生流派——叶派。叶派艺术的特点是:嗓音宽厚圆润,气度大方,扮相英俊,表演细腻,行腔刚劲遒健、华丽婉转,是龙、虎、凤三音的结合。曹禺先生评价叶盛兰:“叶盛兰先生的舞台气质是一流的,无人可比,在台上他清纯中见典雅,典雅中有雄姿,极有人缘,这是一种内在的文化修养,不是技术可以完成的。”这里强调了“文化修养”,引起叶派继承人——叶盛兰的儿子叶少兰的思考:戏曲流派的形成应具备哪些要素?显然技术与功夫、名师传授与丰富实践很重要,但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将文化浸入到人物骨子里去。
内在的修养
有一年,叶盛兰生病住院,病房里来了一位外科专家,叶盛兰不认识他,正在纳闷之际,外科专家自我介绍是叶的戏迷,看过很多叶派戏。外科专家说:“叶派艺术文而不媚,武而不粗,穷而不厌,儒而不俗。”叶盛兰觉得这位外科专家总结得很透彻、很准确,于是将这十六个字记了下来,认为非常符合自己的追求,也符合叶派艺术的标准。
叶盛兰告诉弟子及叶派后人:“舞台上的‘范儿’,那是内在的东西,是成熟与经验的体现。”
吴祖光先生在《无与伦比的叶盛兰》一文中写道:“前辈小生我看过程继先、姜妙香、金仲仁……都是一流的人才,但是在台上装龙像龙,装虎似虎,忽而文质彬彬,忽而威风八面,文武全才,唱、做、念、打无一不精的,我始终认为就是叶盛兰先生。”
后来,叶少兰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叶少兰理解的“范儿”跟他父亲相同,不是皱着眉、板着脸、僵着劲就是“范儿”。他学父亲的“范儿”,甚至想到父亲的“范儿”是学祖父叶春善的“范儿”。他说:“我祖父在科班时候,是出了名的肯于吃苦耐劳,老实忠厚,学戏认真,学得瓷实,生活俭朴,也很懂得孝顺。”
叶春善办喜连成和富连成,拥有自己的剧目一千多出,无论生、旦、净、丑,在戏社学练的七年中都要至少掌握一百个剧目。叶春善培养京剧人才有四个原则:学得多,会得多,练得多,演得多。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范儿”。一个演员,如果不熬过多少“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磨练岁月,不下过多少“斗酒忘疲读汉书”的功夫,不付出多少“一事不知儒者耻”的韧力,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具有生命力的艺术流派。
爱艺不爱财
叶少兰在《岁月》一书中说:“父亲一生爱艺不爱财的品格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从小受祖父言传身教的影响多年养成,是朴素家风的传统所决定的。”
叶春善一辈子极其俭朴,他几乎把所有精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在喜连成和富连成的戏曲事业上。
吉林富商牛子厚委托叶春善办喜连成,并让他出任社长,就是因为欣赏叶春善爱艺不爱财、正直、诚实守信的人品。1902年,牛子厚约一批京城名角赴吉林演出,其中有叶春善。一切谈妥后,叶春善按约定时间去吉林,可是由于具体办事人的失误,错过了那趟火车。如果等
下趟火车,得在几天之后。叶春善决定无论付出多大代价,都得准时赶到吉林。他不顾严寒,搭上了一列拉煤的火车去了吉林,结果冻得发高烧,大病一场。牛子厚觉得叶春善很可靠,投资让他办起了喜连成。社址设在北京城南的琉璃厂西南园,房屋只有三间。叶春善一切节俭,又任教又当伙计。牛子厚自吉林汇来开班费,叶春善都存在银号内,不肯提用。后来生徒越来越多,费用增大,他才陆续提取。四百银圆一直用了一年多时间。到了1907年,第一科学生已有50多人,开始在广和楼正式出台演唱。后来,牛子厚要将喜连成科班送与叶春善。叶春善固辞不肯,介绍让与巨商沈玉亭、沈仁山兄弟,改社名为富连成,他仍被聘为社长。
马连良的孙子马龙在《我的祖父马连良》一书中说:“喜连成科班的叶春善社长可是个公正忠厚之人,为人谦逊,崇尚道德。其社中弟子一个个谨慎自好,专心技艺,否则在社会上不能立足。”
普遍的尊重
叶春善教戏严格,甚至手段有点“狠”,但对弟子一视同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在怀念叶盛兰的文章中写道:“盛兰小时候坐科富连成,尽管这是他父亲叶春善先生主持的班社,但叶先生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很严,同所有的坐科学生一样,没有特殊待遇。如果说特殊,那就是在学戏练功上要求更严厉,不容丝毫的懈怠。”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厉,就是对其他弟子的尊重。
叶盛兰非常尊重别人,不管人家有多大名气,有多高身份地位,只要是谈戏聊戏,他全是一样规格接待,请他们客厅就座,不摆大腕儿架子。他只要听到街上乞丐的叫唤,就一定接济人家,或给点零钱或给些吃的。
叶盛兰对他人的尊重,反过来为自己赢得了尊重。1966年8月底的一天晚上,住在北京龙潭湖的叶盛兰,听到有人轻轻敲门,他示意儿子叶少兰去开门。门打开后,见是一个穿着工作服、面孔黑黝黝的陌生人。陌生人问:“这儿是叶盛兰先生的家吗?叶先生好吗?我是铁路工人,我们很惦记他,大伙儿托我来他家看看。请代为转告,叶先生一定多多保重吧。”说完,工人师傅将一个红包袱往叶少兰手里一塞,然后消失在夜色中。原来,工人师傅送来的是叶盛兰以前灌的八张戏曲唱片。
叶少兰在京剧表演艺术上得到父亲叶盛兰的真传,在人品上也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有个记者采访叶少兰后,如此感叹:叶少兰“多一些名人的气质,而少一些名人的派头,他愈是这样,由社会上对某些名角的传闻在我心中引发的感慨愈深”。叶少兰曾受父亲教导,一定要尊重配角,尊重“跑龙套的”,一台戏中,缺哪个人也不行。主要演员如果能多想想这些,本身的优越感就会少些,也就端不起名演员的架子。在叶少兰众多的戏迷当中,从来没有人说他摆名角架子,更有他的戏迷说,让叶少兰摆架子,他也不会。他在哪里演出,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是对观众的尊重。
有一次,叶少兰为首都少年儿童作专场演出。演出前有人对他说:“小孩子听不懂戏,你不用特别卖力,糊弄糊弄就算了。”听到这话,叶少兰感觉很不舒服,他回答道:“孩子们虽然不懂戏,但是他们知道好看不好看、好听不好听。就是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