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第九食堂的海鲜档口前挤满了举着手机的学生。
4.2斤的帝王蟹标价999元,旁边158元的波士顿龙虾和68元的石斑鱼同样引人注目。
这场海鲜盛宴的起源颇具戏剧性:半年前学校开展你来点菜我来做活动时,曾有学生在留言板写下想吃帝王蟹,当时食堂回复高档食材不适合食堂婉拒。
谁知几个月后,新开的渔船海鲜档口竟真把帝王蟹搬进了玻璃水池。
学生反应两极分化。
大二学生小王和四名同学拼单品尝后点赞蟹肉饱满,不输校外餐厅,大三学生更兴奋表示龙虾免加工费,学校这一年食堂改善有目共睹。
但质疑声随之而来:有学生算了一笔账,一只帝王蟹相当于贫困生半个月生活费,质疑食堂是否忘了普惠初衷。
校方回应迅速且明确。
食堂负责人强调帝王蟹是海鲜档口常规菜品,与之前点菜活动无关,且价格低于市场价,每天限量供应一只,实际已售出两只。
更透露档口同时提供10元生蚝、40元沙虾等平价选择,烹饪方式可自选。
然而这份回应未能平息争议,反而引发更深层追问:当高校食堂开始售卖千元海鲜,教育的温度该如何衡量?
![]()
![]()
“中小学严禁攀比发型,大学食堂公然售卖帝王蟹,这波操作太双标!”
事件曝光后,社交媒体掀起舆论风暴。
有人晒出高校贫困生一日三餐不足20元的账单,对比帝王蟹的豪华套餐,质问当贫困生啃馒头时,食堂该不该成为奢侈品秀场?。
更有人翻出2020年南大伪贫困生冒领补助买名牌的旧闻,担忧高价菜品会加剧消费隐形分层。
中小学强调勤俭节约,大学食堂却推出拼单吃蟹风潮。
网友感慨:“以前教孩子粒粒皆辛苦,现在教大学生拼单吃大餐?”
尤其是部分学生“借钱也要尝鲜”的言论,更被批扭曲消费观。
高校食堂本具公益属性,但帝王蟹事件被指“后勤服务资本化”。
有评论尖锐指出:“如果食堂盯着高利润菜品,谁还愿意做3元的青菜?”
更深层焦虑在于攀比心理的制度化。
一名家长留言:“中小学统一校服是为弱化家境差异,大学却用帝王蟹划出消费鸿沟,这种环境下,寒门学子如何保持心态平衡?”
![]()
从争抢就业率排名到热衷奢华硬件,部分大学逐渐迷失了育人初心。
有学生爆料,南大食堂近年引入人均消费超百元的网红餐厅,但基础窗口菜品质量下滑。
这种重高端轻基础的策略,让很多学生挺反感。
相比中小学的物质攀比,大学更易形成阅历攀比。
有毕业生坦言:“当同学讨论拼单吃帝王蟹’时,囊中羞涩者感受到的是阶层隔阂。”
这种消费符号对青年价值观的冲击,远比价格本身更值得警惕。
教育学家熊丙奇曾指出,高校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会导致育人功能萎缩。
前哈佛学院院长哈瑞·刘易斯更批判“大学正在培养失去灵魂的精英”。
当食堂思考如何卖更贵的菜,而非如何让每个学生吃饱吃好,教育的本质已悄然变质。
今天默许食堂卖帝王蟹,明天会不会出现校园米其林?
当教育空间被消费主义渗透,受损的不仅是公平,食堂的温度,才是大学真正的口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