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二次读书会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
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
2025年11月5日晚,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举办第二次硕士、博士研究生线上读书会。本次读书会围绕美国人类学家丛小平教授的《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一书展开。读书会由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艾莉娅同学主持,郭丽佳同学担任主讲,杨静同学和王小萌同学作为与谈人,民俗学专业多名硕博生共同参与研讨。
PART 1
主讲
在读书会上,郭丽佳同学围绕《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一书,以“封张案”为核心线索,重点从书籍论述基础、核心问题阐释、阅读感悟与疑惑三方面展开分享。
首先,她提到本书的论述有两个重要基础。一个是边区的社会现实与文化基底。陇东地区作为儒家帝国边缘地带,文化上融合正统意识形态、家长制传统与游牧习俗,社会结构以小家庭为主,婚姻习俗既存在包办传统,也有基于生存策略的非主流形式,彩礼更是当地妇女重要的生存保障。另一个是革命政权的制度与理念支撑。1939年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与婚姻自由原则,革命政权试图通过社会改造重塑婚姻观念,而马锡五审判方式践行群众路线,为法律与地方现实的协调提供了实践路径。
![]()
古元:《调解》,《解放日报》1942年12月19日
接着,郭丽佳同学为同学们分享了关于本书的论述核心。第一,关于“‘封张案’为何能成为经典分析样本”,作者认为这源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与多元价值,案件涉及包办婚姻、悔婚、抢婚等多重矛盾,两次判决结果相反,且横跨法律、政治、文化多个领域,既反映了边区婚姻改革的实践困境,又为本土概念提炼提供了鲜活载体;第二,就“婚姻原则为何从‘自由’转向‘自主’”的问题,作者认为因“自由”源于西方语义,农民对其理解模糊,易被家长滥用谋取彩礼利益,引发大量纠纷,而“自主”强调妇女的主体决定权,贴合本土语义,还能关联民族解放的象征意义,更适应边区治理需求;第三,关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核心是什么”,其精髓是“情、理、法”的有机融合。审判者既坚守婚姻自主的革命原则(理),以边区法律为依据(法),又尊重地方习俗与当事人真实意愿(情),避免教条式执法,实现判决的社会认同;第四,关于“封捧儿如何演变为‘刘巧儿’文化符号”,其角色形象经过了多主体的持续塑造。《解放日报》将其转化为政治宣传案例,知识分子与民间艺人通过剧本、说书赋予其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内涵,电影传播则使其成为全国性婚姻自主象征。
随后,郭丽佳同学分享了她的阅读感悟。
第一点感悟涉及该书的研究方法与价值。作为聚焦中国革命语境的专题研究,其以个案串联多维度分析的模式极具特色。全书整合司法档案、口述访谈、文艺作品等多元资料,跨妇女研究、社会史、司法实践等多个领域,初读可能觉线索繁杂,但细究后能体会其跨学科视角的独特价值。同时,该书突破西方概念直接套用的局限,从中国实践中提炼“自主”本土概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丛小平教授采访封芝琴老人,2005年7月21日
第二点感悟涉及对边区妇女主体性的认知。书中的边区妇女并非被动接受革命政策的群体,而是主动的行动者。她们善于利用婚姻自由、自主等革命话语,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为自身权益辩护,通过与政府和司法体系的互动维护利益,甚至推动法律条文与程序的完善,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积极作用。
PART 2
与谈人
在之后的对谈环节,杨静同学对郭丽佳同学的分享进行了回应,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她对该书以"封张案"为线索而展开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表示认同,也关注到了婚姻原则从“自由”改为“自主”的表述转变,这符合中国当时的实践经验。同时,她就关于“自主”概念跨时代延续性及婚姻改革影响多元性评估的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
《刘巧儿》电影广告,1956年
王小萌同学主要围绕《自主》这本书的内容和特点展开。她表示这本书通过一个较小的切口引入整体讨论,让她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问题。她提到,书中以“刘巧儿”案件为切入点,通过这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逐步展开了整本书的叙事,使她对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婚姻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认为这本书敏锐地捕捉到了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中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的演变过程,并特别赞赏书中对“自主”一词的解释。她还指出,书中丰富的档案材料和一手资料使得研究更具价值,并提到“刘巧儿”形象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婚姻自主的文化符号,通过评剧、电影等多种文艺形式传播,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婚姻家庭改革。
此外,王小萌还提到,书中不仅关注“刘巧儿”这一形象的传播和改编过程,还从普通内容中提取了一些社会母亲的角色,这种总结和抽象让她感到非常到位。她认为,这本书不仅全面详实,而且真正给“刘巧儿”案件做了一个从头到尾的延伸,展示了其在推动婚姻改革和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PART 3
自由讨论
在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所揽月同学谈到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例子:四五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下乡采风,与劳动人民同住,将彝文版《阿诗玛》译成汉语并改编,后经跨媒介转化为戏剧、电影,在全国范围内流传。《阿诗玛》与书中案例主题相似,均讲述受压迫者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她说到,最初接触民间文艺概念时,可能会忽略文本形成过程中多方力量的参与,即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及地方政府出于不同目的的改编和编排。例如《阿诗玛》最初无稳定版本且异文众多,知识分子从搜集的200多则叙事中提取了8~9个主题,最终选定契合时代精神的主题进行改编,删减情节并修改人物关系。如今当地民众已接受这种改编,将其视为民族精神象征。由此可见民间文艺在与知识分子、地方政府的互动中不断生长,民间并非纯粹孤立的存在,而是多种力量与话语交织的结果,这与书中刘巧儿的真实案例发展为陕北说书等文艺形式、成为追求婚姻自主符号的过程相呼应。
![]()
音乐歌舞电影《阿诗玛》片段,1964年
最后,艾莉娅同学作为主持人简单总结了这几位同学的观点并提出她的观点。她认为从这本书的写作逻辑与内容中学到的最重要一点是,研究问题需置于动态环境中考量。她曾看到一位老师对该书的评价,即把革命历史进程放在具体社会情境中,能发现革命前的社会复杂且充满活力,并非静止、被动、封建落后的存在;从中国革命的角度看,中共也处于变化之中,革命需求在变,革命实践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她强调,我们在研究问题时不能将其视为静态存在,必须把它放在动态的语境及时空中去分析。
「 结语」
本次读书会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与会者围绕《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一书展开多维度探讨,从不同视角相互激发,展现出丰富的学术对话。
北师大社会学院民俗学学科将继续通过此类读书会,推动学术交流与思想启迪,敬请期待后续系列推文。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如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总指导丨萧放
内容顾问丨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丨贺少雅
公号主编丨所揽月
栏目责编丨顾展鹏
文案撰写丨艾莉娅
图文编辑丨文钧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