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北洋政府随手签了一纸国际条约,当时并没人把它当回事。
但没想到,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就是这一纸条约,却让中国在100年后赚大了。
这个条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当时北洋政府不在意?又为什么现在赚大了?
![]()
冷门条约
这份条约就是《斯瓦尔巴条约》,它的名字听起来拗口,但实质上是一项关于“谁能在北极圈内挪威管辖的斯瓦尔巴群岛上开展活动”的游戏规则。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内,最靠近北极点的有人居住区域,是挪威领土最北端的一部分。
它的主岛“斯匹次卑尔根”,常年冰封,气温零下三十度以下,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和城市发展。
但正因其极地位置特殊,自16世纪起,这片群岛便被探险家、捕鲸人和淘金客视作“冰雪边界上的宝地”。
![]()
随着时代演进,斯瓦尔巴逐渐暴露出其真正的价值:石油、天然气、煤矿、稀土,以及战略航道和科考价值。
早在19世纪末,英、俄等国便在斯瓦尔巴建立了临时定居点,进行煤矿开采。
由于当时群岛并无明确主权归属,这片土地成了谁先到、谁动手、谁占据的“灰色地带”。
于是,为了规范行为、避免冲突,同时给挪威一个“名分”,各国开始酝酿一项多边条约,既承认挪威对群岛的主权,又保障其他国家在此的经济活动权利。
![]()
最终,《斯瓦尔巴条约》应运而生,这份条约有三个核心要点:
第一,承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拥有完整而和平的主权。
这是各国给挪威“名分”的方式,虽然岛上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居民和企业,但主权归属明确,有利于治理和法律执行。
第二,所有缔约国享有“平等利用权”,也就是说,签了这份条约的国家,其公民和法人都可以在岛上自由从事商业、科研、渔业、矿业等活动。
甚至可以拥有土地、建设房产,而不受挪威政府特别限制,这是它区别于一般“外国领土”的关键之处。
![]()
第三,军事中立化,斯瓦尔巴群岛不能用于建立军事基地或进行军事部署。
这项规定防止这块“北极门户”被卷入大国博弈,保障其和平利用的基础。
这就使得斯瓦尔巴群岛成了世界上极少数“你有主权、我有使用权”的特殊存在。
更妙的是,只要是当年条约的签署国,就拥有法理意义上的“永久准入权”。
你或许会问,中国当时身陷军阀割据,哪来的精力与资格参与这类国际谈判?恰恰相反,正是当时的“乱”,让北洋政府有机会随手签了这个条约。
![]()
随手一签
1925年,北洋政府步入尾声,政局混乱、民心浮动,外有列强步步紧逼,内有各路军阀割据盘踞。
段祺瑞在这一年担任“临时执政”,也就是说,他不是总统,却握着总统的实权。
此时的北洋政府已是风雨飘摇,任何一个决策,都必须权衡再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就在这种局势下,法国驻华公使向中国外交部递交了一份“邀请函”。
![]()
内容是邀请中华民国政府加入一份《斯瓦尔巴条约》,这是几年前由九国共同起草、讨论并逐步完成签署的国际文件。
外交部官员将这份文件送交给国务院讨论时,几乎所有人都一头雾水。
当时的国务总理许世英连具体地理位置都说不清楚,官员们翻地图翻了半天,才在挪威北部的北极圈里找到那片叫斯瓦尔巴群岛的小岛屿。
“冰天雪地,跟咱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签这个干什么?”不少官员颇为不解。
但法国人却态度热情,特意解释说:“这是一份象征性的条约,加入之后,可以享有在该地区商业与科考活动的平等权利。”并强调:“其他列强都加入了,现在就等中国。”
![]()
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份毫无紧迫性的条约,但外交从来都不是单靠内容说话。
法国这番举动,看似无足轻重,实则暗藏深意。
1925年初,震惊全国的“金佛朗案”刚刚爆发,法国驻华士兵在北京街头公然抢夺中国商人的金佛,并将其暴力驱赶,激起民愤。
全国掀起大规模抵制法货浪潮,民间情绪高涨,法国方面外交压力巨大。
为缓和矛盾、修补关系,法国外交部急需一个姿态,象征“友好”与“尊重”,邀请中国加入斯瓦尔巴条约,正是这种“补偿外交”的一部分。
![]()
对北洋政府而言,面对法国人的“示好”也别有一番盘算。
其一,段祺瑞当时正在推动“善后会议”,试图建立一个看似合法的文人政府,以平息军阀之间的争斗。
他急需西方列强特别是英、法、日等国的“默认”,来稳住局势,若法国在外交场合频频向中国释放善意,无疑能为他多争取一点喘息空间。
其二,这份条约并不涉及领土让渡、财政赔偿,也不要求中国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外交姿态,既不损害主权,也不花一分钱,还能“与列强并列”,对当时处境艰难的北洋政府而言,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
![]()
其三,尽管大多数人对北极无感,但有一小批知识分子和技术官僚已经隐隐意识到极地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海权、资源和气象观测上的潜在价值。
外交部内部曾有一封文件指出:“虽地处极北,然将来通航或可启用,不宜放弃权利。”
就这样,北洋政府在无人声张的情况下,于1925年7月10日正式完成了加入《斯瓦尔巴条约》的程序。
不过这项“签了就完”的外交行动,在当时没有引起任何波澜,甚至连报纸都懒得报道一句,甚至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也无人想起。
![]()
科考先机
直到1991年,中国科学家高登义受挪威卑尔根大学教授叶新的邀请,前往北极地区进行联合科考。
在朗伊尔宾的博物馆里,高登义偶然看见一本厚厚的《北极指南》,他随意翻阅着,目光忽然在一行小字上停住了。
书中提到《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名单,排列着几十个国家的名字,其中“CHINA”赫然在列。
他反复确认,确认那确实是“CHINA”,叶新教授注意到他的神情,走过来说:“你不知道吗?中国也是条约成员国之一,你们的科学家可以在斯瓦尔巴自由建站、考察、经商。”
![]()
高登义整个人僵在原地,手指还停在那页纸上,嘴里只挤出一句:“真的吗?”
叶新微笑着点头:“这条约至今有效。”
高登义回国后,立刻把这件事报告给中国科学院,并附上自己在北极拍摄的资料和《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影印页。
起初,很多人都半信半疑,以为那只是学术误读,毕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从未有人提起过“北极条约”这个概念,更没人知道中国在那上面签过字。
但随着档案检索的深入,外交部终于在历史文件中找到了关键记录。
![]()
1925年7月,中国北洋政府确实加入了《斯瓦尔巴条约》,而且签署手续完备。
当这个消息被确认后,整个科研界都沸腾了,高登义因此被推到了事件的中心。
随后的几年,他几乎跑遍了国内所有与极地研究相关的单位,从中国科学院到外交部,再到自然资源部和海洋局。
终于,经过十年努力,2001年,挪威驻华大使馆向中国政府发来正式照会,邀请中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科学考察站。
![]()
2004年7月28日,五星红旗在新奥尔松缓缓升起,中国在北极的第一个科考站“黄河站”正式建立。
从此,中国科学家拥有了自己的极地基地,能够独立监测北极气候变化,参与国际极地科研合作。
2005年起,中国每年派出多支科考队前往北极,进行大气、海洋、生态等多领域研究。
十几年间,黄河站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这里有中国的仪器、挪威的科研船、德国的气象设备,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共同记录冰川的呼吸。
![]()
惊喜“变现”
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升高,北极地区冰层加速融化,“北极航道”不再只是未来幻想,而成为现实中的巨变导火索。
如果说上世纪全球地缘战略的焦点是中东石油、东南亚航运和南海争端,那么21世纪的新棋盘,则正缓缓铺展在北极冰原之上。
谁掌控北极,谁便拥有未来十倍于当前的能源储量,谁占据航道,谁就握住了连接亚欧大陆最短路径的经济主动权。
甚至连天气预报与海洋气象预警的准确性,也开始与“谁有极地站”挂钩。
![]()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估算,北极圈可能蕴藏着全球未开采石油资源的13%、天然气资源的30%。
斯瓦尔巴群岛及周边海域,更是煤炭、铁矿和稀有金属分布密集区域。
而北极航道的开通,将极大缩短从中国港口到欧洲的航运距离,相比传统的马六甲-苏伊士路线,足足缩短30%-40%的航程和油耗。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次战略转型的契机,也意味着一次大国角力的预演场。
早在2008年,俄罗斯便派遣核潜艇在北极海床插旗宣示主权;美国则以“自由航行”为由频繁试探冰域边界。
![]()
加拿大、挪威、丹麦等“极圈国家”也加紧在极地布点扩展科研与军事影响力。
而中国,作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合法缔约国,虽然在地理上不属于“北极国家”,却拥有“国际法门票”。
从早期的黄河站单点科考,到后来的常态化极地观测体系,再到“雪龙”号、“雪龙2”号接连执行北极科考任务,中国不仅参与了“科研合作”,更是在悄然布局“极地存在”。
2020年,“极地丝绸之路”被正式写入中欧经贸战略议程,成为“一带一路”的延伸线。
而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主张“极地事务应由全球共享、合作共治”,在国际会议上提出“尊重条约、强调科研、反对军事化”的三原则,得到了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百年前的“无心一签”,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