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学习的也不止于学生,这些机器人老师们,也还要继续努力!
来源|多知
作者|冯玮
“同学们好,我是小安。”
机器人老师终于走进了国内校园。
10月27日,全尺寸仿生机器人“小安”在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科学教育课上正式授课。
小安身高1米4,体重35公斤,由位于合肥的无论科技(安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在于搭载34自由度的灵巧硬件组件,集成其团队自主研发的表情生成系统与人格定制引擎。
“目前,这款机器人是科学教育课的助教,可以将老师从繁琐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助力老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真正实现人机互动,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无论科技联合创始人胡丽康介绍。
![]()
那么机器人老师参与的第一节课《设计我们的乐器》,到底怎么样?
从视频来看,课堂上,小安需要与授课老师进行多个环节的配合,一起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声音的奥秘”,其中:
面对学生“想知道更多打击类乐器”的提问,小安在课堂上应答:“好的,编钟、鼓、铃钹……”大屏幕同步播放各类打击乐器的演奏视频,让孩子们直观辨识音色差异。
![]()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设计乐器环节,学生们交出的“乐器设计方案记录单”也由小安通过视觉系统逐一扫描记录,并在课后给予智能评价。
整体来看,目前小安已经可以满足自由对话、思路启发,记录并评价学生作业、配合屏幕演示教学内容,辅助授课老师为学生们提供更为丰富的科普课程……这也意味着它正从实验室到教室,正在成为校内老师的AI助手。
但这一切却并不容易。
据官方信息,从2025年4月立项到10月投入课堂,半年的时间里小安进行了数不清的测试——毕竟站在讲台与站在其他的场景中,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真实的教室环境下,小安会遇到学生众多、场景布置复杂、教师同时在场讲话等因素,这都对其交互逻辑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
无论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已在校园内进行了一周测试,并在公司内部进行了半年的开发测试。”
“特别是在机器人与大屏幕互动配合这一环节,这是实现产品化教学、区别于展会表演的重要突破。”
此外,小安1.4米的身高,其实也是团队的故意为之。
无论科技梁聪介绍,教育机器人研发的最大难点在于受众是儿童——他们的身高、交互习惯与认知方式都与成人迥异。“无论是语音识别还是表情表达,都必须深度定制,才能确保机器人准确捕捉儿童指令,并以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回应。”
同样在《设计我们的乐器》这节课上,无论科技对机器人的表情库进行了大量定制化开发,这样的意义在于,当学生询问打击乐器时,小安会眨眼睛微笑应答,同时配合播放各类打击乐器的演奏视频……
![]()
这套集成了34自由度同屏部软硬件组件的系统,配合自研的表情生成系统,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在当时当刻就与儿童的情绪同步。
除了聚焦教育场景中的特定需求之外,小安能够快速进入到学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场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机器人事业部负责人孙丹丹表示:“智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最大痛点就是应用场景不明确。”而小安在校园内的首次试点,就是基于这一认识,与学校共同探讨出的创新解决方案。
孙丹丹在近期对媒体介绍,在产业调研中他们发现,教育场景是人形机器人能率先落地的领域。“目前国内虽已有机器人进校园的案例,但多为一次性科普宣传,并未真正融入课程体系”。
这也是小安能够做到的——通过深度融入课程体系,让机器人从“新奇玩具”转变为真正的教学工具。
实际上,在小安之前,海外已经有不少机器人已然进入教学场景。
2024年3月,多知曾报道印度喀拉拉邦KTCT高级中学在新学期迎来了首位AI教师,Iris。

Iris的形象延续了宝莱坞风格,自带轮子到处可以到处跑动;能识别学生行为并回答问题;会说英语、印地语和马拉雅拉姆语三种语言;从幼儿园一直到中学的孩子都能教,能适应不同的学习偏好……
Iris由印度Makerlabs教育科技公司与阿塔尔修补实验室(ATL)合作开发,makerlabs官网介绍:Iris由机器人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支持。有专用的英特尔处理器和用于机动任务的协处理器,可提供性能支持和响应能力。借助Android应用程序界面,用户可以轻松控制机器人并与之交互。
官网总结为四点:语音助手、互动学习、操控能力和移动性。
其后,印度的喀拉拉邦马拉普兰的AKM高中也有了能够解读情绪的多语言AI机器人教师,AKMIRRA(基于高级知识的智能响应机器人辅助机器)采用人工智能开发,旨在理解和响应学生的情绪暗示,创造既互动又富有同理心的课堂体验。
![]()
尼泊尔边境附近 Pithoragarh 35 公里处的 Jajar Chingri 公立小学引入了一位名为 Eco 的创新机器人,其同样关注于陪伴学生。
机器人老师的教学应用正在不断出现新的尝试,虽然仍旧“技不如人”,但诉诸于教育科技领域的场景和存在价值却正被快速拓宽着。
比如一些简单但耗时费力的工作,类似大范围的学生成绩分析、学生学情数据分析、口语发音矫正、大批量阅卷、课程演示等,在这些特定的场景下,机器人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
这也是对于教师们来说帮助最大的一部分——AI老师从教师手中接过了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后者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中,关注孩子的个性化需求。
再比如成本和稳定性,不知疲倦,除了充电和保修也没有什么福利要求,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不会跳槽。
可以期待的是,拥有大模型能力的机器人老师或许也将基于算法等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1对1帮助,包括学情分析、方案制定、知识查漏补缺和有效提升等等。
对于一些本就与人互动有障碍的特殊群体,如自闭症谱系儿童,人形机器人是极好的教学工具。makerlabs也对外表示,给学生一个人形机器人,能够培养更深的联系和归属感;特别是使用“边教边学”和看护型教学方法时尤其如此。
至于对AI老师的担忧,往往最绕不开的就是数据安全。
AI技术的应用不可避免地需要全方位地记录并分析大量数据,这些记录和分析结果如何展示、如何存储,是学校与家长们担忧的方向。
其次,机器人老师本质上也是机器人,恐怖谷效应尚未被完美解决,机器人技术和虚拟现实领域引发了审美、文化和伦理问题,在面对学生时,也需要更加谨慎。
再者,AI老师的双重身份,即语音互动机器+老师的角色,虽然现在看起来有些新鲜与惊喜,但在教室里晃悠久了,是否依旧能得到学生的喜好甚至是遵守AI老师的指令,显然很难。
数字原住民们可不会那么听机器人的话,毕竟AI老师看起来也不过是一个稍显早期的机器人,而已。如果再出几次错误的话,甚至难逃被抛弃的命运……
需要学习的也不止于学生,这些机器人老师们,也还要继续努力!
作者:冯玮
![]()
教育从业者年度必读丨《教育科技这一年:教育+AI新纪元》火热销售中,点击小程序购买⬇
扫码加入多知新书交流群,共同探讨教育+AI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