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2792字 | 阅读需6分钟
![]()
![]()
1244年的一个冬日,在拉萨以西600公里的萨迦寺,一场隆重的送别仪式正在举行。
一位老者即将踏上一次前途未卜的征程。
老者就是萨迦·班智达,萨迦派的第四任教主——贡噶坚赞,简称“萨班”。他将代表西藏前往几千里以外的凉州,与一位征战四方的蒙古西路军统帅阔端会盟。
此时的蒙古大军已横扫欧亚大陆,青藏高原能否迎来和平?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促成了“凉州会盟”?1
(一)蒙古大军在雪域高原的选择
1227年,蒙古大军攻占了西夏的凉州(今武威市),将河西走廊全部收入囊中。此后,23岁的阔端开始在凉州治理河西走廊。
![]()
▲阔端影视形象(图片来源:数字凉州)
作为窝阔台汗之子,阔端肩负着镇守西北疆土、配合父汗窝阔台的军事行动,建立稳固的军事基地的重任。
1236年,阔端作为西路军统帅,在配合汗王窝阔台的行动中,对西藏形成了包围态势,在此过程中,他对雪域高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经过秦(天水)、巩(陇西)、宕昌、文州一带时,阔端发现这里汉藏杂居,地形复杂,决定不以武力强攻,而是以招抚为主的策略,先招降了占据这一带的金朝巩昌府总帅汪世显,并笼络了十余个部落首领。
当阔端率兵攻取四川时,他的军队里有蒙古人、色目人、党项人、吐蕃人和汉人。这次出征,让阔端意识到,如果蒙古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视汉、吐蕃、女真、党项等民族为兄弟,而不是仇敌。
![]()
▲甘肃武威凉州古城城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从阔端职掌凉州以来,就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地方的措施,努力安抚西夏遗民,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从儒生那里,阔端学到了“天下可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的道理。他听取名士高智耀的建议,取消了儒生的徭役。
此外,他还了解到藏传佛教在西夏社会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对佛教僧人多有礼遇。他广泛吸收儒生、佛教各学派的人才,协助治理自己的领地。
![]()
▲西夏文藏传佛教经典《五部法界序》图版,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索罗宁、张永富 供图(图片来源:中国学派)
经过阔端的悉心经营,遭到战争破坏的西夏故地逐渐恢复生机。凉州作为西部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1239年,阔端派得力大将多达那波进军西藏。经过两年的驻地考察,多达那波深刻认识到,几百年的分裂和战乱,致使西藏各教派和地方势力林立,互不统属。他们以建寺院神殿的方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各自为政的势力和宗派,使得他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而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恶劣,也让蒙古大军难以发起攻势。考虑到诸多现实,阔端下定决心,派多达那波在当地物色一位最具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前来凉州和他谈判西藏归附事宜。
于是,萨迦·班智达走上了历史舞台。
(二)是什么让他坚定了和谈的决心?
萨班原名贝丹顿珠,出身于掌管萨迦派的昆氏家族。年幼时,他便跟随三伯父学习佛法。聪颖的天资,加上师长的精心培养,让他在刚成年时,便已成为雪域有名的学者,获得了萨迦•班智达的尊称。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萨班是第一个被称为班智达的高僧。“班智达”在梵文里指“智慧、博学”,也有“大学者”的意思。
![]()
▲萨迦·班智达像(图片来源:武威市凉州会盟纪念馆公众号)
自吐蕃王朝崩溃后,当地便陷入了几百年的纷乱和混战。这期间,天灾、人祸、动乱接踵而至,让当地民众苦不堪言。饱受战乱和纷争之苦的西藏民众极度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此时雪域高原上四分五裂的局面,也让萨班更加明白:以武力抵抗蒙古军只能招致更大的失败,并将造成更多的流血和牺牲。是让雪域高原沐浴在和平之下,还是任其淹没在血浪之中?萨班心中似乎早已有了答案。
萨班也了解到,蒙古人在征战过程中,不但没有迫害和自己信仰不同的群体,反而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各种宗教信仰。
河西走廊是西夏腹地,与青藏高原接壤,所以西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很大。仅在凉州一带,就有幻化寺、莲花山寺、海葬寺、金塔寺四座比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自汉晋以来,凉州就以罗什寺塔、天梯山石窟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建筑而闻名。萨班心想,如果能让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就可以借助蒙古汗国的影响力将佛法广为传扬。
![]()
▲天梯山石窟(图片来源:甘肃省博物馆)
在蒙古大军面前,西藏部分僧俗首领都采取消极与回避的态度,他们事实上已经承认了对蒙古的归附,却出于各种原因不愿站出来和谈。
为了解除西藏各地僧俗首领的疑虑,在前往凉州的途中,萨班不断拜访各个寺院,与各派首领交流此行的必要性和会谈的要义,听取各方的条件和意见,从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从《萨迦格言》中不难看出,萨班反对分裂,主张统一;厌恶战乱,希望和平安宁。他憎恨统治阶级的残暴,对广大民众的疾苦予以同情,且富有正义感。
1246年8月,萨班一行抵达凉州。但此时,阔端却不在凉州。在等待阔端的日子里,萨班通过观察发现,阔端的宫廷中不仅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儒生、谋士,还有道教、佛教、基督教等各宗教人士。凉州城里,各种信仰的人们和睦生活。阔端的宽容让萨班更加坚信,蒙古人可能接受“因俗而治”的模式,给这片土地带来和平。
![]()
▲大型历史题材卷轴唐卡《凉州会盟》(图片来源:中新网视频)
1247年正月,阔端回到凉州,与萨班会面。八月,阔端和萨班在凉州东部幻化寺达成共识,西藏终于以和平的形式归附蒙古汗国。
(三)超越时代的会盟
凉州扼守河西走廊东端,是连接中原与西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之间的交通枢纽。
阔端在1236年进驻凉州时,这座城市已积累了一千多年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经验。此时凉州的民族成分包括汉、吐蕃、回鹘、党项羌、吐谷浑、蒙古等。经过阔端的有效治理,这里呈现出一派多民族和谐共存、交融共生的繁荣景象。
![]()
▲凉州会盟石雕(图片来源:每日甘肃)
凉州会盟的成功,实现了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两大文化板块的历史性对接,为元朝实现空前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协议达成后,阔端授权萨迦派首领管理西藏政教事务,并将这一结果写入《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图片来源:道中华)
1260年,忽必烈封萨迦·班智达的侄子八思巴为帝师,将“因俗而治”的理念制度化;1288年设立宣政院,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体系。这些制度成果都因凉州会盟的达成而得以实现。
凉州会盟是一个超越时代的抉择——用对话代替对抗,实现了“一张谈判桌胜过了千军万马”。
![]()
▲元代凉州所在地(图片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直至今日,凉州会盟虽已远逝,但它给后人的启示依然鲜活: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对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这种智慧,如同祁连山的雪水,滋养着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