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一个事实。今天的地图显示,蒙古国的面积约为156万平方公里。但历史记录有不同的数字。清末时期,外蒙古的范围约有180万平方公里。
![]()
这意味着有30万平方公里消失了。这个面积接近一个意大利。这片土地不是因为自然灾害而消失的。它是在几十年间,通过政治运作被逐步分割出去的。
许多人对这个过程有误解。人们普遍认为,这片土地是在蒙古最后宣布独立时一次性失去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关的土地是在蒙古独立公投之前,分阶段、分批次被拿走的。
![]()
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必须先看那18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在清朝,这片领土包括了喀尔喀蒙古,即今天蒙古国的主体。它还另外包括两个非常重要的地区。
第一个地区是唐努乌梁海。它位于西北部,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人们称它为“蒙古的天堂”。
第二个地区是科布多以及西侧的阿尔泰山脉。这片土地适合放牧。它地下也埋藏着黄金和其他矿产。这两个地区对当时的外蒙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清朝对边疆的控制在19世纪中叶开始变弱。当时,清政府在内部要应对太平天国运动,在外部还要面对列强的战争。这让北方的沙俄看到了机会。
![]()
1864年,沙俄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双方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也称《塔城议定书》。这个条约重新划分了边界。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失去了44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片失去的土地中,就包括了阿尔泰山脉的西麓。该地区原本由清朝驻科布多的官员管辖。这是外蒙古版图的第一次缩减。它构成了那30万平方公里损失中的第一部分。
第二次的土地损失过程更为复杂。1911年,清朝瓦解。沙俄再次行动。它支持外蒙古的贵族在库伦(今乌兰巴托)宣布“独立”。
![]()
与此同时,沙俄采取了一个关键步骤。它将唐努乌梁海的问题与外蒙古的问题分离开来。1914年,沙俄军队以“保护俄国侨民”为理由,进入了唐努乌梁海。该地区变成了沙俄的“保护国”。
1915年,沙俄、我国北洋政府和外蒙古的代表举行了会谈。三方签订了《恰克图条约》。这个条约迫使北洋政府承认外蒙古的“自治”。
然而,条约的文本中没有提到唐努乌梁海。这个遗漏是故意的。这片土地的归属变得不明。它脱离了我国的控制,但也没有加入新的自治蒙古。
![]()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沙皇政府倒台。我国北洋政府短暂地抓住了机会。1919年,政府派兵收复了外蒙古,并一度恢复了对唐努乌梁海的管辖。
这个成功没有持续很久。1921年,苏俄红军以“追剿白匪”为名义,进入了这一地区。战事结束后,红军留了下来。
苏俄没有将唐努乌梁海交还给外蒙古。他们选择了一种“分治”策略。苏俄在当地扶植了一个新的政权,即“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这个新“国家”完全由莫斯科控制。
1926年,苏联甚至迫使蒙古人民共和国承认这个“图瓦共和国”的“独立”。通过这种方式,这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彻底分割出去。
最后一步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当我国正全力抗日时,“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向苏联提出“请求”。它请求加入苏联。
莫斯科的苏联政府批准了这一请求。苏联正式吞并了这片领土。今天,这个地区是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这件事在当时没有被广泛报道。
![]()
几个月后,即1945年2月,盟国领袖在雅尔塔举行会议。盟国希望苏联出兵协助对抗日本。苏联同意了,但开出了条件。
其中一个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必须维持。这里的“现状”,指的就是唐努乌梁海已经被苏联吞并之后的局面。
1945年8月,我国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新条约。我国同意在外蒙古举行一次公民投票。如果投票结果支持独立,我国将予以承认。
![]()
条约文本明确规定,我国将承认蒙古“以其现有的边界为界”。这个“现有边界”,就是那个已经缩减的156万平方公里的边界。
1945年10月,外蒙古举行了公投。结果是支持独立。1946年1月,我国政府正式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这段历史厘清了那30万平方公里的去向。这片土地并非在1946年才失去。它是在两个主要阶段失去的。第一阶段,沙俄在19世纪60年代拿走了阿尔泰和科布多的西部地区。第二阶段,苏联在1914年到1944年间,逐步分离并最终吞并了唐努乌梁海。
![]()
1946年的独立公投,只是在法律上确认了一个已经缩小的边界。这说明,领土的变更往往是一个渐进的政治过程,而非单一事件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