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年是澜湄合作机制启动十周年。十年来,该机制推动流域国家在水资源共享、清洁能源和民生改善等领域开展合作,建立了多层次绿色合作机制,推动了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未来,可通过搭建澜湄绿色大数据平台、推进区域电网互联互通、完善绿色金融机制等举措,进一步推动澜湄绿色合作,完善跨国协调机制,克服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绿色发展能力不均衡,提升极端气候应对能力,共促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 者
张蕾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副教授
云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副所长
余伟豪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助理
自2015年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以来,绿色合作已成为回应流域国家共同关切和直接改善流域民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实践。十年澜湄绿色合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绿色合作机制。在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的框架下,《澜湄环境合作战略与行动框架(2023-2027)》进一步明晰了澜湄环境合作的目标路径,推动“绿色澜湄计划”持续落地实施。2024年,澜湄六国(中国、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发布关于深化水资源合作和清洁空气倡议的文件,启动澜湄水资源合作伙伴网络,并通过澜湄合作专项基金等融资渠道为地区空气治理提供资金支持,助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二是不断深化跨境水资源共享与生态保护。作为澜湄合作的优先方向,水资源合作持续推进。自2016年起,中国对下游国家全年共享澜沧江水文信息,显著提升越南、柬埔寨等国的洪旱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能力。此外,澜湄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开展跨境水质监测、湿地保护、河岸生态修复等项目,推动区域生态治理协同增效。在应对极端气候方面,上游水库生态调度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维系下游农业与渔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三是稳步推进清洁能源合作。跨境水电开发成果显著,澜湄国家合作建设水电站,有效优化了区域电力供应结构,降低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中国企业积极参与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光伏电站与储能设施建设,助力实现偏远村庄稳定供电。以柬埔寨磅清扬省国家太阳能公园项目为例,项目落地后,当地电价下降15%,空气质量同步改善。中老合作建设的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南南合作的10个“低碳示范区”之一,成为澜湄产业合作的绿色低碳环保典范。
四是民生与环境协同改善。澜湄合作注重推动绿色成果惠及基层,实施了一系列贴近民生的“小而美”项目。在柬埔寨农村地区,澜湄专项基金支持的饮水净化项目累计为超过5万人提供了安全饮用水。
尽管成绩显著,但澜湄绿色合作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水资源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上下游国家在水电开发、航运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分歧,尤其是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易引发跨境水资源分配争议。二是生态系统脆弱性凸显。作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湄公河三角洲面临泥沙输送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峻生态问题,增加了绿色合作的难度。三是绿色发展能力不均衡。澜湄六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绿色技术储备应用能力和环境治理能力差距大,制约了区域跨境环境治理效能。四是气候变化加剧治理复杂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进一步增加了跨境协同治理的不确定性与响应难度。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澜湄合作正迈向机制更成熟、协作更深入的新阶段。要推动澜湄绿色合作提质升级,首先应构建科学支撑体系,夯实合作基础。推动建立覆盖全流域的澜湄绿色大数据平台,整合水文、气候与生态监测和灾害管理信息,为政策制定与跨境调度提供精准依据。推动在鱼类资源、碳核算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科研与数据共享,以信息透明提升合作效能。
其次,要深化绿色能源与产业协同,培育新增长点。积极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推进区域电网互联互通,优化能源结构。支持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引入循环经济模式,增强绿色制造能力,打造区域绿色产业链。
最后,要完善绿色金融机制,强化可持续动力。通过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碳交易等多种融资方式,拓宽澜湄绿色项目资金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升项目可持续性,为澜湄高质量绿色合作注入长效动力。
简言之,澜湄绿色合作应继续以科学为引领、以机制为保障、以民生为依归,成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的区域“黄金样板”。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Common water way"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杜娟 栾瑞英
编辑:张钊
![]()
![]()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