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隧道施工中,最怕的不是坚硬的岩石,而是那些“看不见”的隐患——采空区、瓦斯聚集区、破碎带……它们像隐形杀手,随时可能引发塌方、涌水、瓦斯突出等事故。
如何提前“看清”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尤其是在地形复杂、瓦斯浓度高的环境中,传统勘探方法往往束手无策。
今天要介绍的,是一项在贵州毕威高速水塘隧道中成功应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同度物探SSP地震散射剖面技术。它不仅在复杂地形中表现出色,更在实战中预判了多处采空区,为隧道安全施工立下大功!
![]()
为什么选择SSP技术?
水塘隧道出口段地形起伏大、瓦斯浓度高,传统方法面临两大难题:
洞内测试风险高:电磁类方法易引发瓦斯爆炸;
地表测试精度低: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等受限于探测深度或地形条件。
而SSP技术基于地震波散射原理,通过分析地下介质中波速的变化,能精准成像岩体结构、采空区、软弱带等异常体,不受地形限制,分辨率高,成像直观。
![]()
SSP技术是如何工作的?
SSP技术是一种逆散射成像技术。当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遇到波阻抗变化的界面(如岩性变化、采空区)会发生散射,通过接收这些散射波,反演计算出异常体的位置、形态和力学特性。
简单来说,就像给大地做“CT扫描”,地层结构一目了然。
![]()
实战效果:预报精准,验证一致!
在水塘隧道出口段,共布置7条测线,形成5个剖面。SSP技术成功识别出:
多处煤层与采空区;
软弱破碎带;
隧道顶板附近的采空塌陷区;
![]()
![]()
后续开挖验证表明,预报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高度吻合,尤其在ZK108+797~+800段、YK108+818~+858段等关键位置,准确预判了采空区与煤层分布,为支护设计与施工调整提供了关键依据。
![]()
SSP地震散射剖面技术,不仅在理论上先进,更在实践中证明了其高精度、高适应性的优势。尤其在山区、高瓦斯、采空区密集的复杂隧道工程中,它已成为超前地质预报的“利器”,助力施工单位控风险、保安全、提效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