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离休干部迟德兴家中,珍藏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张拍摄于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谈判期间的黑白合影,也是迟德兴与战友们在朝鲜战场上留下的唯一集体影像。照片上,10名年轻战士并肩而立,脸上笑容灿烂,身后是他们亲手建造的木屋。
![]()
战士们在朝鲜合影。自贡市烈保中心供图
说起在朝鲜战场的经历,迟德兴说,那时他未满18岁,是班里年龄最小的战士,班长总是对他格外照顾。“别人去前线抬伤员,班长就让我在医疗所里整理药品、清洗绷带,说我年纪小,要多留些力气。”1950年11月,长津湖战役打响,迟德兴所在的第27军后勤卫生部第三医疗队,驻扎在距离前线3至5公里的隐蔽处。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里,连钢枪的枪栓都冻得拉不开,而战士们大多只穿着薄棉衣、胶鞋,脚上裹着针线缝的布袜。“我和战友挤在一起睡觉,他的棉被垫在身下,我的盖在身上,两个人互相取暖。早上醒来,眉毛、胡子全是冰碴子。”
![]()
自贡市烈保中心走访慰问。自贡市烈保中心供图
每次战斗打响,医疗所就成了最忙碌的“后方战场”。“刚开始送下来的伤员多是枪伤、炮弹炸伤,后来冻伤的越来越多。有天晚上,一下子收了上千名冻伤伤员,剪开他们的胶鞋,脚指头一碰就掉。包扎好后,能走的伤员拄着拐杖就往前线冲,走不了的就一点点往山下爬,等着运输车来接,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直到后来他才知道,不少战友就那样“冻”在了阵地上——电影《长津湖》里被冻成冰雕的“冰雕连”,其中一支就是他所属第27军80师242团5连的战友。
![]()
迟德兴的立功证书。自贡市烈保中心供图
第五次战役期间,迟德兴经历了一次终生难忘的“生死任务”。当时,部队正在转移,他和另一名战友接到命令,要将前线滞留的100多名伤员转移到后方。隆隆的枪炮声就在耳边,敌人的坦克轰鸣声越来越近,他们却连一辆专门的运输车都没有。“有个伤员拉着我的胳膊喊,‘别管我们了!敌人来了,你们快撤!’”迟德兴红了眼,他知道,一旦放弃,这些伤员要么牺牲,要么被俘。他让战友留下看护伤员,自己连夜翻过一座山、趟过一条河,跋涉十多公里,终于在公路上拦下3辆运送弹药返程的军车,天亮前把所有伤员都安全转移。因为这次任务,迟德兴荣立二等功,勋章至今仍被他珍藏在抽屉里。
![]()
迟德兴的军功章和纪念章。自贡市烈保中心供图
尽管功勋在身,迟德兴始终谦逊:“我没做什么,也算不上什么。我们生在那个时代,就应该承担那个时代的责任。”
75年过去了,那张战地合影里的少年已早生华发,但照片背后的坚守与奉献,以及那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写就的记忆,早已沉淀为一个民族最坚实的精神底座。(吴婷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