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乌冲突形势对乌克兰很不利,如果美国再拒绝向乌克兰提供军援,乌军可能真扛不住了,因此,美国五角大楼日前宣称,他们已经批准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不过前提条件是“需要获得总统的批准”,事实上,美国在是否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问题上,至今仍在犹豫。原因很简单,特朗普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前,需要权衡得失,因为此举将会引发俄罗斯方面的激烈反弹。
“战斧”导弹的批准与悬念
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政策在11月初呈现出戏剧性转折。五角大楼对外宣称已批准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作为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亚音速远程巡航导弹,“战斧”具备精准打击纵深目标的能力,若部署在乌克兰境内,理论上可覆盖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等核心区域,其军事威慑价值不言而喻。
![]()
但这一批准并未转化为实际援助行动,五角大楼明确表示最终决定权掌握在总统特朗普手中。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被记者问及此事时,直接回应“不,不是真的”,坦言自己并未真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这种政府内部的表态分歧,暴露了美国在对乌援助问题上的深层犹豫。
特朗普政府的摇摆有着多重考量。从成本角度看,“战斧”导弹单价高昂,而特朗普始终对援助乌克兰的资金投入持谨慎态度,尤其在认为乌克兰缺乏翻盘可能的情况下,更不愿承担额外开支。从战略风险层面,美国清楚向乌提供此类远程武器将引发俄罗斯的强烈反弹,可能导致冲突升级至难以控制的程度,这成为制约其决策的核心因素。
![]()
外交表态与战略威慑双管齐下
针对美国可能提供“战斧”导弹的消息,俄罗斯迅速作出多层次回应。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11月1日的声明中指出,向乌克兰输送武器无助于冲突解决,更不符合美国现任领导层的竞选承诺。她强调,过去几年的局势已经证明,军事化手段无法成为冲突的解决方案。
外交表态背后,俄罗斯通过军事行动释放出更强烈的威慑信号。近期一周内,俄罗斯接连试验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与“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两种战略武器。“海燕”导弹凭借核动力装置可实现无限续航,能绕开敌方防空系统进行隐蔽突防;“波塞冬”潜航器则可在水下万米深度航行,搭载的核弹头足以引发海啸并摧毁沿海目标。
![]()
这两种装备均具备“核动力+核弹头”的双重属性,其作战效能堪比战略核导弹,专门针对美国导弹防御系统设计,战时可实现“神不知鬼不觉”的致命打击。
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俄方已多次警告,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攻击性武器将跨越“红线”,可能引发包括核力量在内的强硬反制。这种“外交表态+战略武器试验”的组合回应,清晰传递了俄方的底线立场,也成为影响美国最终决策的关键因素。
![]()
红军城的围歼与突围战
外部援助的悬念之下,顿涅茨克战场的红军城成为双方争夺的核心焦点。这座从2024年起就持续拉锯的城镇,是乌军在顿涅茨克前沿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控制此地意味着掌握周边区域的兵力调动与补给线主动权。截至11月2日,俄军已控制波克罗夫斯克约60%的领土,主要集中在城市东南部铁路枢纽及周边区域。
当前战场形成了鲜明的围歼与突围态势。俄军部署了约10万兵力在红军城周边,从东南、东及西部部分地区实施三面包围,而乌军在此地的兵力对比仅为俄军的八分之一,仅控制城市北部和西部部分区域,陷入极端劣势。
![]()
俄军采用“渗透+围堵”的战术,派出40人左右的小股渗透小组携带无人机和补给扎根前线,逐步消耗乌军有生力量,大部队则在外围切断补给线,形成层层蚕食的态势。
乌克兰为挽救局势,已派出约1.6万人的援军部队,主力包括国民警卫队第31第涅伯旅和第28基辅旅,配备260多辆装甲车和160多门火炮,试图为守军打开向西撤退的通道。
![]()
此前乌克兰还曾派出11名精锐特种小队乘坐美国援助的UH-60黑鹰直升机,在红军城西北方向实施空突行动,结果刚下飞机就被俄军无人机发现并全歼,这场被网友嘲讽为“白送”的行动,凸显了乌军突围的艰难。乌媒承认,一旦红军城失守,顿涅茨克前沿其他防御阵地可能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命运,乌军的后勤补给与兵力调动将彻底陷入瘫痪。
美欧援乌立场的分化
美国对乌援助的摇摆,进一步加剧了西方援乌阵营的内部裂痕。特朗普政府的对乌政策已形成明确立场:既宣称“不让俄罗斯获胜”,又拒绝要求国会批准新的对乌援助方案,试图将支持乌克兰的重担转移给欧洲盟友。这种策略导致跨大西洋关系愈发脆弱,北约内部的合作机制受到明显冲击。
![]()
欧洲国家在美援暂停后虽试图填补空白,却面临能力与意愿的双重制约。英国曾在伦敦峰会上宣布向乌克兰提供22.6亿英镑贷款,并允许其使用16亿英镑出口融资购买5000枚防空导弹,法国、德国等国也承诺增加军事援助。
但数据显示,欧洲对乌援助虽总量超过美国,却多集中于财政和人道主义领域,而乌军依赖的“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防空导弹等核心装备,仍主要依赖美国供应。
![]()
欧洲国家的援助目标也在逐步下调,从最初“确保乌克兰战胜俄罗斯”,到后来“确保乌克兰不能输”,如今已转向“确保乌克兰不会输得太惨”。这种目标调整背后,是欧洲对战争前景的理性判断,以及对长期投入资源的犹豫。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峰会后坦言,欧洲的努力必须得到美国支持,凸显了欧洲在对乌援助中的被动地位。
双方目标与态势的博弈
在战场与外交的双重博弈中,俄罗斯展现出持续推进的战略定力。普京关于“俄军能实现所有目标”的表态,建立在战场优势与战略威慑的双重基础上。随着西方援乌规模下降且内部出现分裂,俄罗斯得以集中更多军事资源投入战场,红军城的围歼战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若能成功拿下该枢纽,俄军将实质控制顿涅茨克剩余控制区,无需再以其他土地换取乌军撤军。
![]()
美国释放批准“战斧”导弹的信号,更像是一种战略牵制手段。在乌军战场溃败的背景下,这一表态可暂时提振基辅政权士气,鼓励其继续向顿巴斯战场投入兵力,最大限度消耗俄罗斯的战争潜力。但特朗普的明确否认,又暴露了美国不愿承担冲突升级风险的真实心态,这种“画大饼”式的援助承诺,难以改变战场的基本态势。
当前的局势呈现出“战场胶着、援助摇摆、威慑升级”的复杂特征。俄军在顿涅茨克的推进能否持续,美国最终是否会交付“战斧”导弹,欧洲援乌能力能否填补美援空缺,多种变量将共同决定俄乌冲突的下一阶段走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